今年国庆期间,不少年轻人跟随电视剧《觉醒时代》来到红色革命圣地——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参观李大钊故居。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名字早已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心中。李大钊,河北乐亭人,1916年留学日本归来后来到北京。在他38年的人生中,有10年左右的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直到1927年4月28日被反动军阀绞杀为止。李大钊在北京生活过8个地方,可以说北京是李大钊的第二故乡。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携家人迁入十福马街后宅35号(今文化胡同24号),这是李大钊一家在家乡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此期间,李大钊撰写了《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中的价值》、《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十月革命与中国人民》、《艰难的国运与坚强的国民人民》等文章。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指导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领导了北京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领导了北方工人运动,促成了国共合作,成为20世纪初中国革命的“火种传播者”。
走进李大钊故居,会感觉到庭院幽静、古朴、别致,与附近繁华的长安街形成鲜明对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李大钊的半身铜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穿越时空,看看今天的中国是否已经成为他笔下的青春国度。
故居坐北朝南,分两个院落,北院为李大钊一家居住的地方。北厢房为李大钊和夫人赵仁兰的正厅和卧室。西厢房为李大钊的书房和会客室。东厢房为长子李宝华的卧室和亲友的客房。东西厢房分别为长女李兴华、次女李燕华、次子李光华等人的卧室。
“除了道德,什么都嫌多。”这是李大钊《简朴生活的必需品》的第一句话。“简朴实用”是大家参观完屋内陈设后的第一感受。比如,在正厅的布置中,除了中央厅画两侧他亲笔题写的象征其精神风貌的对联“铁肩担道德,巧手写文章”,以及传统的中式桌椅、格子掸子等家具外,能凸显李大钊特殊身份的物件就只有两件,一个是老式座钟,另一个是黑色的老式电话机。再无其他多余的陈设。大学教授在当时社会地位很高,几乎所有的北大教授家里都有电话。他家虽然装了电话,但主要还是通过书信进行交流。 为了方便大家通知,李大钊还在1920年10月《少年中国》第2卷第4期上刊登了搬进十福马街后宅35号的消息,成为李大钊曾住在这里最有力的证据。在这里,他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名流好友。八仙桌上的一对茶杯,让人不禁想起李大钊与宾客喝茶聊天的情景。
正房里的陈设便是如此,李大钊和赵仁兰夫妇的卧室就更加简陋了。墙上挂着他们二人的照片,炕上放着一张小木桌和一个针线盒,桌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红楼梦》和一盏煤油灯。不难想象,晚上睡觉前,李大钊夫妇在煤油灯下读《红楼梦》、做针线活的情景。孩子们房间里的陈设也一样,除了生活、学习用的家具外,再无娱乐用的陈设。
“饮食穿衣,亲友招待,物质花费,精神劳动,都应当节俭。”其实,李大钊早在1918年1月就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0年7月升任教授、馆长。这期间,他的月薪是120银元。此外,他还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学院等四所大学教授,并领取稿费,每月收入最多时可达近300银元,足以让他过上富足舒适的生活。但他“读书读书,在青灯下读书,吃简餐,冬穿棉袄,夏穿布衫,其苦不堪言,如此数年。”他在北京租房居住,没有置业。
省下来的钱都去哪儿了?原来,由于早期党组织经费困难,他每月将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交了党费,其余的都用来救济别人了。长子李宝华回忆说:“他很热心助人,只要有钱,谁有需要,他就给,从不索要回报。吃穿他都不管,只要一家人够吃就行。”这也导致赵仁兰有时陷入没钱买米买菜的窘境。直到学校校长蔡元培知道这件事后,才安排学校会计把李大钊每月工资的一部分直接交给李夫人,这样一家才不至于没米可煮。
走出正厅,右侧是西厢房,三间房间相连,作为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放着写字用的桌椅、书柜、笔砚、纸张等。桌上放着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和北泽进次郎的《工人问题》,还有待撰写的手稿。会议桌的报刊架上还有《晨报》、《新青年》等国内外报刊杂志。这里曾是党组织早期的会议室,李大钊在这里接见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人士和进步青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这里会见了李大钊、张太雷等人,商讨和解决了党的建立中的一些问题。西墙上的一幅油画再现了李大钊和革命者在这里开会商讨的热烈场面。
如果不留心,马琳照片下方的那架老旧黑木风琴很容易被参观者忽略。据李兴华回忆,这是李大钊和葆华在一个夏日的傍晚,在东边头发胡同的一家拍卖行发现的,并放在书房西墙下。闲暇时,李大钊会教小孩子唱歌,在重要会议时,还可以利用风琴的声音防止敌人窃听。
走出书房,来到南院,这里正有今年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特展《烈火的播撒者——李大钊的革命思想与实践》。看完展览,望着北院正厅前的两棵海棠树,不禁想起了很多事。人已去影犹在,海棠花还在。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是在这样幽静、朴素的院落里燃起的!
回到故居后,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0世纪初,是您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炬,改变了古老的中国;今天,如您所愿,中国已不再是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旧中国。希望您透过历史的明月,看到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