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红色的[关注]按钮,会变成白色的[已关注],尽享无尽乐趣!
古诗创作中常用的古乐知识
古乐即音阶,古典文献中常提及宫廷乐曲、曲调、乐器的名称。
如《诗经·商颂·纳》云:“鼓声深沉,管声柔和,随我磬声。”鼓声读作陶,意为小鼓;磬声读作晖,意为小声。“深沉”和“嚼”都是拟声词。磬是一种在音乐中起指挥作用的乐器。
又如《孟子·梁惠王下》:“作乐以君臣之礼,政召、教召之乐。”召,少,舞乐之名。说,乐。政、教,政调、教调。教读为爵,读为支。
又如《楚辞·追魂》:“禹、瑟狂奏,鼓声震天。……吴、蔡歌,大律奏。”禹、瑟都是乐器。大律读作“田”,即击打。大律读作“禹”,即歌唱。大律读作“鸥”,即歌唱。大律是十二音符的名称。
又如欧阳修《秋声赋》“上声西声,仪七月韵”。上声是五音之名,仪是十二韵之名,五音排列五方,仪为十二个月。所用名皆为专有名词。不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就无法领会诗的真谛。
古代乐理与今天的新乐理不同。
自《史记》以来,已有音乐书籍。此后,几乎所有的官史,以及通经、通志、通考,都有关于音乐的专题。材料太多了。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音乐;二、历代音乐史;三、乐器;四、音乐曲调和曲谱的名称;五、乐府诗的分类。其中,音乐是中心。不懂音乐,就无法理解什么是乐器和曲调。
1. 全面研究古往今来的音乐理论
《史记·乐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音乐总论文章,记载简单,只说“古有钟乐调”,并列宫、商、角、筝、羽五音,十二音为黄钟、大吕、太初、夹钟、古戏、钟律、瑞宾、林钟、宜泽、南律、五射、应钟。音乐还与十二星座、十母(天干)、十二子(地支)、五行相融合,还记载了与十二月份相配的十二音。
《吕氏春秋》:黄帝令灵轮铸十二口钟,五音各一。
《礼记·月令》:角(东方、木、春季)、徽(南方、火、夏季)、宫(中央、地、夏末)、商(西方、金、秋季)、禹(北方、水、冬季)。
《史记·吕数》云:九十九八十一为公,三减一百五十四为正,三加一百七十二为商。亦说明吕管之长短。……黄钟长八寸七分半,为公。大吕长七寸半,为公。太初长七寸七分半,为角。……
它们都使用相同的管子,但管子的长度不同,因此声音的音调可能不同。
《汉书·历律志》中音阶略有增加,十二音阶又细分为六阳六阴,黄钟、太初、古戏、蕤宾、乙泽、五射为六阳,其余为六阴。
除了五音十二音之外,还有八音:土为巽(音巽),匏为笙,皮为屬,竹为管,丝为弦,石为卿,金为钟,木为渚(音朱)。这是乐器的分类。
五声音阶、十二音、八音,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但只言“声随律,音随声”。
直到《周书·春官与宗伯下》作者才大加渲染。太师掌管成郡之法,乐师掌管国学之政,师父掌管六音六和,以阴阳之音合一。阳音:黄钟、太祖、……;阴音:大鲁、应钟、……。皆以宫、商、角、微、羽五音点缀。皆以金、石、土、革、帛、木、帛(读作袍)、竹八音播之。然后分别叙述各乐师之职务及乐器。
这本书《周礼·春官宗博下》大概是后人以祖先的名义所写,司马迁没有看到,所以《史记》中没有引用。里面还说黄帝派灵轮到昆仑山,选竹筒做十二筩,听凤鸣,定十二音,叫“律本”。这是最初用竹筒定音的用法。
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72年9月出版)记载,墓中发现用竹子制成的音管十二根,最短的10.2厘米,最长的17.65厘米,孔径约0.65厘米,每根音管上都用墨汁写有十二个音符的名称,这是用竹子来测量音符的证据。
《周礼·诸书》云:第一郑(指郑钟)说阳闾为竹制,阴闾为铜制;第二郑(指郑宣)说阳闾与阴闾均用铜管。郑钟、郑宣二人皆东汉人。但十二闾名黄钟、夹钟、林钟等,并非铜管,而是铜钟、铜磬。北京历史博物馆有战国楚墓出土的十三口大小不一的磬钟,铜制,音高不同。最后用丝弦量闾。
《礼记·月令》注疏也引述了东汉蔡邕观天象吹灰之说,说十二音符与十二个月相对应。十二音符筒内放些芦苇(读作灰),斜放于五个方向,当月时,对应音符筒内的灰烬会被节气之风吹散,音符筒内空空如也。意在证明十二音符与五方十二个月的时空相对应。这就是汉族的阴阳五行学说。
唐代杜佑著《通典》,基本把音乐全书理顺了。他把音乐分为三章,第一章和第二章讲音乐在历代的演变,第三章则以乐理为主,只分十二音、五音、八音、十二音轮转成宫、十二音相生。宋代郑樵著《通志乐略》内容类似。
2. 五音的新解释
五音:宫、商、角、正、羽。
《尔雅·乐解》云:“宫谓重,商谓敏,角谓经,筝谓棹,羽谓柳。”宫即古宫音,商即古商音,角即古流音,筝即古尺音,羽即古武音。
《楚辞•大召》中“四上争气,极音化为止”,可知公车之名:和思上驰公范六五一,来历十分古老。
明清以后,从西方传入新记谱法:1do、2re、3mi、4fa、5sol、61a、7ti。原来只有五个音:1、2、3、5、6,或5、6、1、2、3。加上变音zhi4和变音gong7,就变成七个音了。
五个音符就可以组成乐曲,加上两个音符就是七个音符,丰富多彩,就像风琴上的一组音符,成为基本音符,再加上一组低音和一组高音,就变得复杂、多变、优美了。
其实春秋时期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听得三个月不吃肉,韶乐有可能是七音,而不是五音,但没有相关记载。
至于用一个词来数拍子和音符的做法,以及所谓的慢唱,这是后世才发明的。
为什么一定要以五音为主,为什么叫变筝、变宫,为什么叫阳律、阴律十二音?过去的五线谱上没有讲清楚,今天和管风琴一对比,就都明白了。
五音、七音、十二音音阶与管风琴对照表
1、2、3、5、6或5、6、1、2、3这五个音都是全音,5前面的4是半音4,1前面的7是变音7。七个音组成十二个音,两个半音组成一个音。第一个半音是六个阳音,第二个半音是六个阴音。十二个音,六个阳音,六个阴音,完整整齐。
但一般乐曲都是由5个音符组成,这些音符是不规则的,从3到5个不等,中间间隔两个半音,音程长短不一。
就乐曲中的第七个音而言,三个1、2、3位于第一个半音,四个4、5、6、7位于第二个半音,音阶参差不齐,不规则。
乐音音韵复杂,富有变化,符合辩证法。
3. 讨论十二个音符
十二音是古人用笛子(长笛、短笛)吹奏的从低到高的十二个音阶。
竖吹如笛,横吹如笛。笛又称羌笛,是西方羌族所创。但笛子太简单了,横着开了六个孔,如果把六个孔都关上,就发出一个音,一共七个音,用不同的力度吹,勉强能吹出一组高音和一组低音。
由于笛子的六个孔不能移动,所以曲调是不能改变的。曲调是歌唱声音高音的起点,一般是自由设定的,最常见的是小宫调,也就是现在的D调。如果改变曲调,声音就会不对。
管风琴有黑白键,一键高一键低,设定为五个音符和七个音调,可分为半音和全音。管风琴黑白键的七个音调设定为:F、G、A、B、C、D、E。这是一首简单的七音曲调。
十二个音符称为宫位。按照管风琴严格的定弦法,黑白键上有十二个音符,每个音符为一个调,称为十二宫位。每个宫位有七个音符,调可以依次变换,称为调,共八十四宫位。但现实中,并不是全部用十二个音符,只用了七个音符和七个调。所谓八十四宫调,按七个音符来说,只有七十七四十九个,现实中只用了九宫(五宫四调)。可见乐理与实践有出入。
正常声波振动频率在每秒16次以下,人耳听不见,每秒2万次以上人耳也听不见。按音高可分为从最低听不见到最高听不见的几十个等级,再分为若干组,以12个音高为一组,这是严格的组别。按用途又可分为7个音调,这是简单的组别。
十二音中每一个音都可以作为一个音符的起点。唱1do,即十二音称为宫;但只用第七音,七个音各一个都可以作为起点;一般只分七个调。严格分为十二音,则有八十四个宫调;七个音又可分为七十四个宫调;但实际唱时,并不全都用,十二音中包括第七音,十二音称为宫,其余七十二个称为调,都有宫名和调名,如黄钟宫、大石调、小石调等。
隋唐宴乐仅用二十八曲(七调二十一);南宋词歌仅用七调十二;元代北调仅用六调十二;明清南调仅用五调八调,常用的只有五调四调,统称九调、九曲谱。
十二音符互生。就是说十二音符可以展开成一组高音、一组高音、一组低音、一组低音。其实人的歌声的音高是有限的,一般在C调,也就是不高也不低。十二音符七个音的第一个音是do,高音组生成ⅰ,低音组为1,所以叫十二音符互生。
注:跟随【昌图牧歌】感受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