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自古英雄辈出,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光辉时刻,我们尤其缅怀那些忠于党和国家、勇于革命、忠于人民、为国奉献的英雄儿女。现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英雄模范故里》专栏,走进湖南英雄模范故里,追忆古今,铭记历史,汲取力量,追逐梦想。
天气很好,当我决定再去杨开慧故居一游时,连日阴雨连日的长沙突然放晴,春日暖阳洒遍大地,我感到从头到脚都暖洋洋的。就像杨开慧的名字(名霞,字云锦)一样,每次想起,总有一种力量流遍我的心间,洗涤我的灵魂。
“忠信代代相传,诗书代代相传”
从长沙市区出发,走京港澳高速往北行驶约30公里就到了板仓,出高速后几分钟就到了“板仓大宅”,也就是现在的杨开慧故居。
故居依山傍水,前有荷塘,后有青山,樟树、竹林掩映,一派田园风光。大门上方悬挂着“板仓”二字的匾额;大门左右两边分别挂着“忠厚老实代代相传,诗书传世代”的楹联。“板仓杨”的家风和家风在这些楹联中凝结、升华、洋溢。
故居始建于1795年,为土木结构四合院式住宅。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就出生在这里。其实,杨开慧和这座百年老宅是“生死与共”的:从出生,直到12岁随父母离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她又回到家乡居住,直至被捕牺牲。
今天看到的故居,是1966年根据杨开慧在这里生活的大致情况修复修建的,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有大小不一的房屋36间。以正厅为界,北边住着开慧一家,南边住着她舅舅一家。还有佃户房、农具房、杂物房等。杨开慧家的房子在北边,面积不足10平方米。木门吱吱作响,墙壁斑驳,站在那里,百感交集。回想革命的血雨腥风岁月,本该温馨舒适的家,没有幸福可想,也没有安全可言。那是多么令人揪心的岁月啊!丈夫远赴革命,生死难料,开慧一个人要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还要肩负革命的重任。 想念、担心、害怕……交织在心里,她一夜未眠,只能提笔在纸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散落的草纸上写下了泪流满面的话语:
想念远方的朋友,还有几个好朋友。我永远梦见他们,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偶然的思考》
说到死亡,我并不害怕,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孩子们,我为他们感到有些遗憾!——《致我的兄弟》
…
她写下这些寄不出去的文章和信件,表达了她对丈夫、儿子和母亲的深情;她也绝望了,革命受挫,家人失散,前路茫然,她不知道明天和牺牲哪个会先来。于是她把这些手稿藏在泥墙的缝隙里,也许有一天它们会重见天日,一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革命一定会胜利,丈夫和家人一定会回来,她的满腔深情和热切的心也一定能够展露于世人。
杨开慧手稿
如她所愿,老天爷有神迹。1982年3月6日、1990年8月1日,故居两次修缮时,在开慧住处床边墙缝中发现了七份手稿,在住处外天井边墙木梁下发现了一份手稿。原手稿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副本则藏于杨开慧纪念馆。细看手稿,字迹潇洒,笔法遒劲,颇具阳刚之气。
“我的死并不可惜,只希望润之的革命早日成功”
杨开慧不怕死。
1930年10月24日凌晨,数十名国民党反家乡团包围了板仓家。敌人凶猛无比,刀光剑影,马刀飞舞。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身边还带着三个孩子,这样的处境,连一个普通男子都会被吓得半死……但开慧临危不惧,冷静地和她一起在屋外的杂物间里烧毁了党的所有机密文件。党的利益永远比个人生命重要得多。
开慧本来可以长生不老。
被捕后,面对国民党长沙保安司令部“反共队”的威胁、利诱和酷刑,杨开慧始终坚贞不屈、威风凛凛,敌人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情报。监狱外,中共地下党和杨开慧的亲属都在积极营救她,蔡元培等许多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释她。迫于压力,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对下属说:只要杨开慧同意在报纸上发表声明,断绝与毛泽东的婚姻关系,她就可以保释,其它问题不再追究。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的死并不可惜,只希望润芝革命早日成功!”“我要用一生的时间才能断绝与毛泽东的关系!”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年仅29岁。
杨开慧纪念馆还原了开慧在狱中受苦受难的场景:受尽折磨、满身伤痕、衣服血迹斑斑,开慧在漆黑的牢房里紧紧抱住长子岸英。此刻,比身上的伤痕更让她心痛的是对儿女的牵挂。年仅8岁的岸英跟随母亲受难入狱。家中,岸英年仅7岁,岸英年仅3岁,她们年幼无助。“如果我真的失去了母亲,甚至失去了父亲,那怕是叔父的爱也抵挡不住。”酷刑不可怕,死亡也不可怕,但这些儿女才是让我担心的唯一。开慧别无选择,但她有选择——她选择“牺牲自己换来成功”——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妻子,是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人们常说,世间难寻十全十美之人,有的人失一物而专一物,有的人趋利避害,有的人在忠孝之间左右为难……这既是人性,也是社会现实。但杨开慧却是难得的好女儿、好学生、好妻子、好母亲、好同志:做女儿时,她恪守家训,传承忠诚诚信,孝敬父母。父亲病重时,她不脱衣侍奉在床边,喂药喂药,读书看报;读书时,她聪明勤奋,心思缜密,思想进步,眼界开阔。母女同读同一所学校,男孩女孩同班,开创了时代之风;出嫁时,“不做常人所为”,不置办嫁妆、不坐花轿、不布置新房、不摆酒席。 杨开慧独自一人带着一小箱衣物来到毛泽东住处,与自己结婚。婚后,她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辗转于长沙、上海、韶山、广州、武汉等地,到长沙、平江等地,协助毛泽东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农学生运动。她不仅是毛泽东的贤妻,也是他的革命伙伴。在革命生涯中,杨开慧不忘全心全意抚养三个年幼的儿女,被捕入狱后,她仍然教育儿子明辨是非,懂得美德,其母爱之心可见一斑。1921年底,杨开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坚定信仰,从未停止过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她独自带着孩子回到板仓,不顾随时可能被捕的危险,坚持进行地下革命活动。 她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坚持革命整整三年,直至被捕牺牲。
从“第一县”到“第一村”
绚烂的光芒照亮了革命征程,风采高傲的杨开慧将永垂不朽,杨开慧逝世已近89年,伟大的新中国即将迎来成立70周年。
89年来,人们没有忘记她,从开慧村到开慧乡再到开慧镇,人们用地名把这位女英雄永远铭记在心。故居几经修复修缮,全国各地人们纷纷前来悼念。杨开慧纪念馆毗邻故居,2007年开始动工,2011年落成,以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多种方式讲述开慧烈士短暂而英勇的一生。杨开慧烈士纪念园依山而建,烈士遗体与其母亲安葬在此。墓前矗立着开慧烈士全身汉白玉雕像,高3.8米,重11吨,通体洁白温润,十分符合烈士气质的本质; 墓后立有大型碑,碑上用金色字体镌刻着毛泽东手书《蝶恋花·答李淑仪》;墓地四周松树环绕,郁郁葱葱,告慰英雄英魂。墓地正面左方,是毛岸英的衣冠冢;正面右方,是毛岸英、邵华夫妇墓,2008年经中央批准,他们从北京迁葬于此。就这样,孩子们永远地陪在了母亲的身边。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英雄们,国强民富,复兴在即。我的家乡长沙县多年来经济总量稳居湖南省首位,全国排名连年上升,2018年进入全国前五,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县城、中国人居环境典范奖、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等多项荣誉。开辉镇定位“大爱小镇、首爱板仓”,努力打造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集镇“板仓镇”,先后荣获全国红色旅游基地、全国生态乡镇、湖南省特色旅游镇、长沙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 开慧村在众多文化名人的关心和关注下,是“中国红色母爱文化第一村”的主力村,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村,既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又有红色文化的优势,还入选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众多有识之士来到开辉,有的传承板仓先生“避桃花源居古时,欲种大木柱冲天”的精神,创建板仓书院;有的依托优美的自然生态,打造板仓国际露营基地;有的与全域旅游对接,打造吃住玩新体验的绿色旅游新模式……板仓正以新的名字、新的奋斗、新的气象,在新的时代续写新的辉煌。
建设中的板仓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