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家港陵塔官方网站-太仓公墓浏河墓区-浏家港陵园-浏河公墓价格-浏河墓地价格-浏河公墓一览表-浏河陵塔公墓-浏河壁葬墓区

    墓园地址:浏家港三里村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家港陵塔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革命诗学导师黄遵宪曾试图以改良代替革命,结果失败了。

发布时间:2024-06-20 09 浏览: 151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清朝大臣,他叫黄遵宪,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在外交生涯中,他不仅发现了封建制度的弊端,也成为了一个推行改革创新的能人,试图以改革代替革命,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黄遵宪集_黄遵宪的后人_黄遵宪故居

黄遵宪官服像

我们来回顾一下黄遵宪的传奇经历,探寻他落得如此结局的原因。

1. 放弃科举,从事外交事业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出生于广东嘉应府(今梅州市),黄氏家族是一个世代从事典当业的大商人家族。其父黄鸿藻是咸丰六年(1856年)的举人,曾任户部尚书、广西知府。在家庭的影响和私塾老师的教导下,遵宪从小在学问上进步很快。

黄遵宪的科举之路一开始还算顺利,1867年(同治六年)春,他参加翰林院考试,中进士;(同治十年)年试第一名,被选为官补学;26岁中进贡生;1876年(光绪二年),黄遵宪参加顺天府科举,中第141名举人,以五品官职任县令。

黄遵宪中举后,家人希望他继续考科举,但他不顾家人和亲属的反对,毅然放弃科举,选择出国从事外交工作。这一选择,与1876年(光绪二年),黄遵宪随父亲到山东烟台时,结识了洋务官僚张荫焕、李鸿章有关。

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的后人_黄遵宪集

晚清时期的黄遵宪

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集_黄遵宪的后人

当时黄遵宪在他们面前滔滔不绝地讲着话,引起了他们对这个年轻人的兴趣和关注。李鸿章也当着众人的面称赞黄遵宪是“霸气十足的人才”。以李鸿章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能够对黄遵宪这个刚刚出道的年轻人大加赞赏,让黄遵宪感到自己受到了“赏识”,这也成为了他接触洋务派的开始。这也直接导致黄遵宪放弃科举生涯,走上了外交生涯。

2.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黄遵宪虽然中断了帝王生涯,选择出国工作,但他对祖国和人民仍然怀有极大的热情,他受到洋务运动的影响,感到腐败的清朝末日将至,想利用出国工作的机会,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路。

1877年,黄遵宪经中国驻日公使何若章推荐,出任驻日参赞,随同中国驻日公使出使日本,开始了他长达十六七年的外交生涯。在日本的四年间,黄遵宪游历全国各地,参加各种集会,广交各界人士,与许多日本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积极倡导中日睦邻友好,曾被日本史学界称为中国“最有风度、最有学问的外交家”。

然而,黄遵宪对日本政府吞并琉球、侵略朝鲜的行为,却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辩护。他通过观察分析,清楚地看到,日益强大的日本,正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在日本期间,黄遵宪开始接触西方传入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主义理论。

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的后人_黄遵宪集

广东省梅州市黄遵宪故居仁敬路

黄遵宪在读了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孟德斯鸠的著作后,思想观念有所转变,认为和平世界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认识到“要向蛮夷学习”、“中国必须变法,以西法为法”。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正是这种思想的形成,使他后来成为我国维新变法的积极倡导者。

后来,黄遵宪担任过外交官,包括英国大使馆参赞、美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驻新加坡总领事等。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中,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他也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为他学习西方、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黄遵宪集_黄遵宪的后人_黄遵宪故居

3.理论联系实际,努力以改革代替革命

黄遵宪自认为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好办法,经过多年撰文、校稿,出版了一部40卷本的《日本史》,内容涵盖了国家政治、外交、天文地理、官职、贸易、军事、刑法、学术、风俗、物产、工艺等12个门类。该书出版后,广为流传,大大加深了晚清社会及东亚各国对日本和世界的了解,成为当时文化交流和学校教育的必读书籍之一。

光绪二十年(1894年),黄遵宪从新加坡调回国内,立即开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上海结识康有为,随后加入强学会,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并与梁启超等人捐资千元创办《时务报》,宣传维新思想。

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的后人_黄遵宪集

黄遵宪觐见光绪皇帝

1896年9月,光绪皇帝召黄遵宪进京,问他:“西方的政治为什么比中国好呢?”黄遵宪回答:“都是变法的结果。我在伦敦的时候,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一百年前西方的政治不如中国。”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民族自信。

光绪皇帝听后“欣喜若狂”,决定重用黄遵宪。不久,又派他代理湖南按察使,主管刑事审判和官吏考核。他到任后,积极协助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推行“新政”,取得显著成效。他还创办“时事学堂”,邀请梁启超担任总教官,培养了蔡锷等一大批人才。

就这样,黄遵宪由一位外交官转变为维新派的积极分子,最后成长为一位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企图改革腐败内政,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者和诗人。

四、悲惨结局及其原因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宣布“亲政”,下令逮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黄遵宪被关押在洋务局,派出200多人看守,等候命令押送北上。不过,黄遵宪没有被杀,成为维新派领袖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黄遵宪集_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的后人

黄遵宪塑像

这主要得益于黄遵宪人脉广泛,又有朝廷有人帮他说情,更重要的是英、日等国出面向清政府施压,最终在10月15日,黄遵宪乘船返回家乡。

回到家乡后,黄遵宪依然热心提倡立宪和革命,致力于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坛革命巨人”。同时,他热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嘉应行学会,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式学堂。

分析黄遵宪惨淡结局的原因,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如他痛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不敢全面反对帝国主义,以改良代替革命,既要发展资本主义,又要保留封建主义,他的爱国主义有时表现为一种被误导的大国沙文主义。

黄遵宪的经历警示我们:改良不能完成革命,只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正确的政党领导下,才能彻底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最后胜利,建立新中国,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黄遵宪的后人_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集

黄遵宪《人经录诗集》

本文由“”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