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家港陵塔官方网站-太仓公墓浏河墓区-浏家港陵园-浏河公墓价格-浏河墓地价格-浏河公墓一览表-浏河陵塔公墓-浏河壁葬墓区

    墓园地址:浏家港三里村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家港陵塔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文化之乡寻觅名人足迹,探寻历史

发布时间:2024-06-26 20 浏览: 177

五华县梅林镇友和村顾大村故居。南方日报记者何森耀摄

黄遵宪代表作品_黄遵宪集_黄遵宪故居

仁敬路憩园,黄遵宪故居。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耀 摄

张弼士故居光禄楼矗立在绿野之中。南方日报记者何森耀摄

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集_黄遵宪代表作品

目前,黄香铁故居已完成初步修缮,即将用于展览。王静淼 摄

浩瀚的梅江,见证了客家人的迁徙与发展;清雅、繁华的客家民俗,谱写了代代传承的客家文化。

如果说客家人的历史是一本厚厚的书,那么梅州一定是这本书中重要的一章。梅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

文化之乡梅州自古盛行尊文重教之风,培养了无数文学才子和革命先驱,涌现出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顾大存、林风眠等一大批名人,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历史记载,被后人传颂。

故居作为缅怀名人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梅州地方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梅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当前,梅州正进一步挖掘名人故居,保护梅州人文,延续客都文化底蕴,传承人文精神,将其转化为振兴的力量。

● 本版由黄培强、王思婷撰写

广泛分布

保护修复工作困难

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代表作品_黄遵宪集

“我出生在广东梅江边的一个山村,六岁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要表达自己所见所感……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我希望用我的真挚,用我的画笔,永远地描绘我的感受。”走进林风眠故居敦裕居,一句朴实的文字诉说着林风眠对故乡的情怀。

从梅州出发,林风眠这位大艺术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从世界到梅州,梅江区西阳镇林风眠故居也成为人们追寻一位大艺术家足迹的载体。

在历史长河中,梅州涌现出一大批院士、将军、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侨领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梅州共有院士34人,占广东院士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同时,从辛亥革命到现在,梅州涌现出无数军事人才和将领。其间,梅州有540余名将军被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军衔。

“名人故居(旧居)已成为梅州的一张名片,记录了梅州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资料、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平认为,从保护围墙龙屋到推动名人故居(旧居)的保护修缮,都是对梅州丰厚文化历史的一种传承。

据初步调查,梅州市名人故居(旧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分布广泛,遍布全市8个县(市、区),其中不少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黄香铁在潮州任教,弟子们看他学识渊博,见他家境贫寒,便集资为他修建了这座‘铁耕楼’,以报恩。”黄香铁后人黄随光在蕉岭县黄香铁故居前担任导游。“‘铁耕楼’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200年历史,被列为梅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晚年黄香铁在此半隐居,潜心学术研究。”

据史料记载,在京师(今北京),黄香铁与张维平并称“粤东七才子”,在嘉应府,他与宋湘、李福平齐名,被誉为“梅诗三杰”。黄香铁编撰的《石窟志》是蕉岭县的重要文献,对了解清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研究客家人的源流、文化、民俗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铁耕楼’作为黄祥铁故居,年久失修,显得有些残破不堪。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用了很多年才完成了初步修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随光坦言,保护和修缮故居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还需要专业的修复团队,如果单凭一己之力,恐怕很难修复好“铁耕楼”。

事实上,“铁耕楼”保护修复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由于权属、资金问题,梅州一些名人故居至今未得到修缮保护,年久失修,有的史料残缺,保护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发展乏力。

“目前,我们还对名人故居(旧居)如何普查、如何保护修缮,以及今后如何盘活利用等,都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规划,并给予相应的行动指引和政策支持。”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化遗产科相关负责人说,前期工作已初步完成。

初步结果

旧居活化,焕发古韵新生命

炎热的夏季,走进大埔县,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绿植,凉爽宜人。记者来到“中国酿酒之父”张弼士的故乡西河镇车弄村,下车向外望去,只见十几座客家古宅连成一片,古韵盎然。其中最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弼士故居“光禄楼”,坐落在一片绿地中央。

走近一看,我们发现,张弼士故居旁边的一大片空地上,正在兴建张弼士博物馆。规划用地面积423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投资金额2300万元,预计年底建成开放。与此同时,张弼士故居的整治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故居的整治和博物馆的开建,让当地村民兴奋不已。“张弼士故居早年经过修缮活化,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在故居旁边又建起博物馆,更是锦上添花。”当地村民张波说,得益于故居的保护整治,车龙村的人气越来越旺。

作为名人故居,张弼士故居已成为地方文物保护与振兴最直观、生动的教材,这也是故居重现辉煌的体现。

另一处通过修复和复兴而重现古老魅力的故居是顾大村故居。

位于五华县梅林镇的顾大村故居“金山翠秀”的命运颇为坎坷:三次遭火焚、多次倒塌、时常遭受洪水侵袭……历经沧桑,故居建筑面积已由原来的800平方米缩减为现在的仅剩222平方米。

“我们采取措施,对剩余的222平方米进行保护性修缮和盘活,同时也对周边的配套设施、生活环境进行了同步提升。”五华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廖焕雄说,如今顾大村故居已经成为当地最热闹的地方,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去年9月开展到年底的短短三个月时间里,顾大村故居共接待群众2万余人次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故居不仅修缮一新,还焕发新生,作为教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这是故居修缮的最大意义。”顾大村侄媳顾惠芳满意地说。

走进顾大村故居,映入眼帘的是堂屋内巍峨的顾大村汉白玉塑像,白墙灰瓦经过整修,更换了梁柱和二层屋顶木料,修葺了外天井的回廊,基本保留了客家民居的风貌。

名人故居(旧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梅州深知保护名人故居最重要的是保持其整体结构和风貌不变。因此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修旧如新”、“生态保护”、“循序渐进”、“有层次”、“先急后缓”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或历史风貌。

更为重要的是,修缮一新的名人故居如何才能真正“活起来”?梅州把这次保护修缮工作与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工作结合起来,加大名人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力度,探索出重点,找到新路子,让名人故居“活起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全力推动

加快保护修缮工作,延续文化脉络

名人故居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是时代变迁、人生沧桑的见证,更是超越时空的信物,成为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纽带。业内人士呼吁,应采取行动,避免名人故居经受风雨和观望,让其在无尽的搁置中逐渐消失。

令人欣慰的是,梅州正在行动。

去年12月27日,梅州市委书记陈敏主持召开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专题会议,听取全市名人故居(旧居)建设情况汇报,对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陈敏指出,名人故居(旧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延续了城市的文化脉络,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梅州要进一步增强保护利用名人故居(旧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梳理分析问题,扎实谋划、扎实推进、扎实实施。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名人故居(旧居)保护修缮工作一度搁置,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邹鲁故居“春森第”、曾国华故居等多处名人故居(旧居)修缮开工,张弼士博物馆开工建设,李伟光故居周边建成游客中心……好消息频传,这项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黄遵宪代表作品_黄遵宪故居_黄遵宪集

记者来到大埔县茶阳镇,沿着石板路、穿过小巷,来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的故居“春森第”。泛黄的墙面、褪色的门匾、古老的木门,以及来来往往的老人,形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邹鲁两度出任该校校长,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修建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分校,曾征得石牌校舍和林场土地四万余亩,被时人誉为“半个广州城的中山大学”。在家乡大埔茶阳,邹鲁与张龙云等人发起创办了乐群中学孝友堂,即大埔中学的前身。校门前的两棵木棉树至今仍郁郁葱葱,是1914年邹鲁派人从广州回家乡亲手栽种的。

近日,邹鲁故居“春森第”修缮工程正式开工。外墙已搭起脚手架,内部已搭建加固支架,修缮工作有序推进。“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故居及周边老县委旧址进行全面修缮,预计工期三个月。”茶阳镇党委委员李启峰说,此举对弘扬邹鲁教书育人乐群的教育精神、研究其生平和客家建筑艺术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一提的是,邹鲁故居还得到了中山大学的大力支持,形成“校地合作”,共同推进故居保护修缮工作。

肖文平说,保护修缮名人故居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名人故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是触动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梅州向外界展示的文化窗口,对延续客家文化、讲好梅州故事有着积极的作用。”肖文平说,家国情怀、客家文化、名人精神,都可以在故居中得到体现,这是客家文化中独特的价值,只有把故居这个载体保护好,才能彰显它的社会价值,让客家文化得以传承。

肖文平建议,保护修缮名人故居(旧居),要对“家产”有全面了解,对全市名人故居(旧居)进行普查,最好是每一处都关注到;心里要有“清楚的思路”,摸清全市名人故居(旧居)的分布情况、现状、保护重点等;梳理、发掘它们的“价值”,充分发掘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社会文明,让它们真正“活着”。

此外,名人故居保护修缮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在推动名人故居“活起来”的过程中,梅州应充分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和本地名人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名人故居保护修缮工作。

■ 一线实践

后人募集数千万元

百年华侨住宅变身展览馆

梅县区松口镇南下村的“感隐堂”是该村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

“感隐堂”作为潮汕铁路创始人、晚清著名华侨实业家张荣宣的故居,始建于清末,竣工于清宣统庚戌年(1910年),为一幢三进五跨堂、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大量运用了石湾陶、雕刻、灰塑等建筑艺术元素,同时因大量使用绘画和装饰而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中堂屋架上保存完好的90幅有100多年历史的书画作品,墙壁上还有150幅色彩艳丽的壁画。有专家学者认为,“感隐堂”的木雕​​、灰雕与王府一样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但与大多数名人故居一样,由于风吹雨淋,以及鼠虫盗盗等原因,“感隐堂”因年久失修,已显得破旧不堪,漏水严重。

谁来修缮?怎么修缮?修缮后如何使用?这些成为当时“感隐堂”保护与修缮的重大问题。

2014年,旅居印尼棉兰的张荣轩曾孙张鸿钧心系家乡,决定修缮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宅,集资1200余万元,按照修复古旧、按原样的原则对“感隐堂”进行了修缮。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第一次回来的时候,就想着重建祖屋,这样不仅可以让子孙后代缅怀祖先、感恩祖先,传承家族勤劳报国、重文重教的传统,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家乡、为祖国多做贡献。”张红军说。

如今,百年华侨住宅已全面修缮,成为展示梅州和梅州华侨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贡献的重要展览馆。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