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片:应志刚
四百多年前,明末,苏州一位文人“以男女真情,揭露正统伪药”,突破礼教桎梏,以惊世骇俗的文风,举起了中国通俗文学的大旗。六十岁时,他到福建寿宁任县令。他以“为官明道,惠及百姓”的理念,以丰硕的政绩,成就了清官之名,流传至今。
四百多年后,为了纪念这位集文学家、思想家、戏剧家、清官于一身的苏州圣人,人们将苏州相城区黄埭镇冯耿村改名为冯梦龙村,修建了他的故居和纪念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研究传承他的文学巨著和人文思想,传播他清正廉明的为政之道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冯梦龙在文学创作和思想上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仪,认为俗文学是“民性之声”、“天地之自然之文学”,是真情流露,能使“胆勇者出汗,淫贞者出汗,卑劣者出汗”。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三言”即《明言》、《经世通言》和《行世恒言》即是他的实践。他解释了“三言”的命名:明,即能引导愚昧之人;通,即能顺应风俗;恒,即能修行而不倦,经久不衰。
《三言》所收录的作品,有谴责封建官僚制度丑恶的,有歌颂清官美德的;有歌颂友情、爱情的,也有对奸诈不忠行为的斥责。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作品不仅重视故事的完整、情节的曲折和丰富的细节,而且调动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形象,标志着中国白话短篇小说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形成。
崇祯七年(1634年),动乱的明朝末期,冯梦龙以61岁的高龄出任福建寿宁县县令。
当时寿宁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冯梦龙修筑城墙,任命守望者,并带头捐出俸禄,集资修建了一些必要的设施。在担任县令期间,他不仅提出并践行“明官利民”的政治思想,而且不遗余力地推动移风易俗。针对当时重男轻女的现状,他亲笔撰写了《严禁溺女告示》,随处张贴,并刻上石碑。
冯梦龙鼓励民众务农,劝诫民众不要轻易互相起诉,不要溺毙女婴,并且消除匪患、虎患,抵御倭寇,兴旺文教。
作为历史上清官的典范,冯梦龙“为官利民”,坚持“以勤补短、以仁辅严、以廉代贫”的为官之道,留下了“四识拒贪”、“一匙怨言”、“巧用贿赂兴文教”等廉洁事迹,其“清正廉洁济世济民”的为官品质,是为民勤政廉洁、务实廉洁的精神标杆。
2014年11月,为纪念冯梦龙诞辰440周年,苏州市相城区黄埭镇新香村更名为“冯梦龙村”,并修建了冯梦龙故居、纪念馆、书院、玉龙阁、万清阁等纪念建筑。
冯梦龙故居是典型的明代江南建筑,外墙粉墙小青瓦,典雅别致。院内栽种桂花、石榴树,每年五六月间,石榴花盛开,艳若云霞,红似火,鲜艳无比。屋后有一片茂密的竹林,竹枝弯而不折,挺拔洒脱,端正高洁,清雅俊秀,体现了冯梦龙高尚的人生追求。
冯梦龙纪念馆是苏州市廉政文化示范点、相城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馆内分为冯梦龙简介厅、冯梦龙廉政爱民专题影片展厅、冯梦龙文学戏剧展厅等多个展区。
冯梦龙书院位于冯梦龙纪念馆西侧,书院外观采用白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与周边民居、田园融为一体,清静宜人,通过格子窗、花窗的点缀,透出精巧的园林景观,散发着浓郁的书香。书院采用现代钢木结构,以一层建筑为主,中间散布着一些二层建筑,力求与周边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
如今,冯梦龙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和爱国诚信教育基地,也为研究冯梦龙、交流传播冯梦龙人文思想搭建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