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冯梦陇村风景。图片由苏州市相城区摄影家协会提供
作家与故乡、作品与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版图上,“三言”是冯梦龙《警世名言》、《警世语》、《醒世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测深。”读完《醒世语》,我萌生了去作者冯梦龙故里看看的想法。
追寻生活与文学的根源,我来到了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冯梦龙村,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是明代杰出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故乡。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冯梦龙的传奇故事仍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循着读书声,我来到冯梦龙书院,看到孩子们点头称是,背诵着文学经典。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冯梦龙,江南才子,写苏州城的风土人情,也写他做人的原则和追求。冯梦龙的《三言两语》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大型白话短篇小说集。他的文笔如同他的人格,谴责封建官僚的丑恶,歌颂友情和爱情的美好。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戏剧家,还是一位关心百姓的县令。
踏入桃花源岭,篱下清风徐徐。走进冯梦龙故居,穿越时光长河,与童年的梦龙一起弹奏飞花,感受冯家传承诗书的氛围。“简政廉刑,文学为先,以仁待民,以礼待士。”在纪念馆里看到了梦龙为官、为民、著述的故事,敬佩他立德立言、立功立业的自我追求。坐在水上小舟上,在桨声树影中,听梦龙讲述“四知拒腐”的传奇故事。好一个名声显赫的寿宁县令。
走出光孝府,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格桑花海,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甘甜。漫步在田园间,村舍白墙黛瓦,做饭的炊烟袅袅。此刻,我终于找到了古诗中描绘的田园乡村意境。“买牛学耕,建茅草房面林春”,冯梦龙在《警世录》中美好的期盼,如今在这个江南小村落里变成了现实。五月樱桃,六月草莓,七月葡萄,八月梨……村里老人哼着柔柔的吴语,诉说着江南水乡的田园月色,赞叹着村里这些年的巨大变化。千亩果园月月有果,十里肥水四季有花。 如果你仔细闻一闻,冯梦龙村的微风中总会夹杂着花果的清香。
闻着香味,肚子不自觉地咕咕叫了起来。我来到一家叫“山阁餐厅”的餐馆,点了一碗苏式汤面,配上两三道苏式小菜,味蕾瞬间被唤醒。面条是苏州著名的“黄带挂面”,虽然在苏州很多超市都能看到,但很多人还是愿意来这里品尝这道美味,就像我一样。
文学是水土孕育的故事,记录着当下的足迹,也隐藏着未来发展的方向,表达着这里独有的气质,是人们对这片水土不竭的认知与归属。文化的背后是性格。在勐龙故里,我度过了半日的浮生,寻得一处田园,遇上一位伟人,唱起山歌,我太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