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家港陵塔官方网站-太仓公墓浏河墓区-浏家港陵园-浏河公墓价格-浏河墓地价格-浏河公墓一览表-浏河陵塔公墓-浏河壁葬墓区

    墓园地址:浏家港三里村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家港陵塔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汉魏晋时期佛教的传播路线

发布时间:2024-08-21 20 浏览: 153

◎ 大约公元前至公元前五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从学界普遍承认的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2年)义存讲经,到东晋灭亡(公元420年),四百余年。除东汉统治外,中国社会基本处于政治分裂、社会动荡、战乱的状态。

◎余伟庆、陈涵

佛教遗存_佛教遗物_佛教遗教

公元前前后后至五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从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2年)义存讲经,到学界普遍承认的东晋灭亡(公元420年),中国社会除东汉王朝统治外,基本处于政治分裂、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状态。社会变迁、激烈的政治斗争、对解脱苦难的期盼,导致思想文化发生剧烈变化。西汉末年以来的经学、谶语神学被抛弃,魏晋玄学盛行,巫术在民间盛行。这为佛教思想的传入提供了发展机遇和思想空间。

这一时期是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大冲突、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西汉武帝时期,为抵御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初步实现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频繁。东汉时期,除匈奴外,鲜卑、乌桓、羌等其他少数民族逐渐强大,与中原不断发生冲突与融合。从东汉到曹魏、两晋,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理时断时续,但西域和中亚各国始终与中国中央政府保持着密切联系,以谋求贸易往来和地区政治平衡。

佛教遗教_佛教遗物_佛教遗存

除了陆路交通外,南海自汉代以来也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印度的重要海上通道。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从日南或徐闻、合浦等边塞出发,沿海岸向南,可到达印度和斯里兰卡。三国时期,东吴地处东南,造船、航海技术发达,其所辖交州南海郡、交趾郡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十分重视南方的海上通道。总体上,印度与中国的交往,一直是以西域丝绸之路为主。后来,由于东汉末年西域战乱频繁,才改走南海航线。从有限的史料记载来看,直到三国时期,印度通往中国的海上通道都不是很发达和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中国与印度之间还有一条西南丝绸之路。据《华阳国志·南中志》永昌郡志:有八郡,六万户,距洛阳六千九百里,为宁州最西南。有民蒲、九辽、礼乐、申土人。同书宁州志记载:申土即蜀西国,即今永昌。可见永昌郡不仅有申土人,甚至一度被称为申土。这与中印交通的西南丝绸之路,也就是川滇缅印丝绸之路有关。这条贸易路线开辟的时间相当久远,最迟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丝绸已传入印度。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西南夷,试图打通四川与印度之间的官方通道,但没有成功。这条中印之间的通道是通过当时的城厢国完成的。城厢国即云南、越国之地,即今天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周围地区。这是一条贸易路线,也有僧侣和文化的交流。金末,有20多位中国僧人从四川出发,经耀州、越、永昌等地,经过今缅甸北部,经迦摩罗、三昧等国到达印度。笈多王还修建了中国寺庙,供中国僧侣休息。但对四川早期佛教遗迹的考察表明,印度佛教通过川滇缅印古道传入内地的说法很难成立。四川现存早期佛教遗迹主要为崖墓佛像及一些蜀汉时期的遗物,除绵阳有一处遗迹外,其余均分布在岷江、长江沿岸,基本走向为由岷江上游顺流至宜宾流入长江,再向东出川。作为川滇缅印古道的必经之路,川南及邻近的云南地区鲜有发现早期佛教遗迹。同时,四川早期佛教遗迹具有明显的西北犍陀罗艺术风格与传承关系。因此,印度佛教传入四川的路线应为印度—西域—四川—中原(江南)。

佛教遗教_佛教遗存_佛教遗物

佛教从印度向南传播,以斯里兰卡最为发达。自阿育王以来,这里便成为南传佛教的主要基地。据南传佛教文献《章昌述》记载,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就与东南亚许多地方有海上交流,包括印尼爪哇、泰国邦咯、湄公河三角洲等地。公元2、3世纪,中南半岛北部交趾(越南河内)的佛教教义已颇为活跃,很可能是从南印度传入。总的说来,佛教从海上向外界传播的速度比从北方传播要慢,史料记载也少得多。汤用彤指出:佛教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陆路。自汉武帝开辟西域以来,据史料记载,中国与外国的交通,多为陆路。西汉时期虽有海上交通(见《汉书地理志》),但并不繁盛。东汉时期,日南边疆地区有海外贡献,会稽、交趾两地有海上交通,安世高的弟子陈晖即是会稽人,交趾牟子曾撰文为佛教辩护。因此,佛教由海路传入,确有其事。但佛教东传,首先从西域的大月氏、康居、安息开始,陆路交通居多,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即便到了晋代,来华的印度僧人也大多不是走海路。但这仅是一种说法,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海路介于陆路与陆路之间。宋小梅指出:在佛教初期,南域和西域通过不同的渠道,各自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形成了最初的佛教基地,进而将佛陀的讯息传到了中原。宋小梅也认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方式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陆路和海路在佛教传入中国早期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的,似乎没有必要区分孰先孰后。张小华也指出:佛教最初进入中国内地的路线是渐进的,来自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途径。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路线有两条:在北方,从印度经陆上丝绸之路经中亚,经新疆进入中国内地;在南方,从印度经海上丝绸之路经胶州、广州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再进入内地。传入时间大致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和中亚之间的商业活动密切相关。片面地强调某一条路线为最初的传入路线,并不能充分解释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些实际问题。

在佛教传播初期,记载的来华印度僧人不足二十人,但其作用却不可低估,南海航线和粤商贸易区也在这一阶段初步显​​现出其地位和特点。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