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王朝,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为了追寻汉代遗存,我们的记者走遍了很多地方,他们的所见所想在往期杂志中都有刊登。这次我们探秘了汉长安城遗址以及西安及周边地区的帝王将领墓葬。长安曾经是西汉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西汉的灵魂。如果你细心的话,在这里还可以看到汉朝。
汉长安城宫殿区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的都城遗址。它们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物最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废墟区域除了城墙外,基本没有地面建筑。笔者一行来到发掘较好的宫殿区遗址,考察了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遗址。
◎长乐宫六号楼遗址
六号遗址位于四号建筑遗址博物馆南侧,经考古部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恢复了地表原状。 6号遗址的真正遗迹位于地下2、3米处。从建筑规模来看,6号遗址发掘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这只是整个遗址北部的一座辅助建筑。大雄宝殿遗址被南部附近村庄的民居压制,具体情况尚未查明。这是长乐宫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建筑基址,可能是长乐宫前殿遗址。附近的隧道建筑是地下二号通道。据说,这些通道是为了外戚的专属阴谋而修建的。事实上,它们更有可能是长乐宫修建之初设计建造的秘密逃生通道,类似于今天的消防通道。
未央宫遗址公园
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西南角。是西汉惠帝至王莽历代皇帝的居住和朝会场所。 20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西汉帝国的权力中心。
未央宫遗址公园入口位于西安市未央区连霍高速北侧邓家村附近。入口处就是西安门遗址。西安门的三个门洞清晰可见,每个门宽6米,相当于当时的4个标准汽车导轨。在门口的两侧,笔者看到了一排排的基石。基石是古建筑木柱下用来防潮的石墩。这说明汉代城门洞口已有柱子。由于巽技术在历史上出现得很早,而且笔者也多次路过西安明城墙,所以我之前推测汉代城墙的门洞也是用砖砌成的。查资料得知,汉长安城墙门是两道直立城墙的城门。门洞两侧立有木柱,上面建有门楼。其实,如果你看《清明上河图》,就能隐约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门内的木柱。直到南宋末年,城门开口才采用拱门技术。
◎西安门附近的南城墙遗址
图中树木覆盖的山脊是南城墙遗址,照片右侧的柳树是护城河遗址。汉代长安城的护城河宽40至50米,深约3米。护城河与城墙的距离为25至40米。南边靠近城门的护城河比较狭窄,只有8米左右。护城河不仅是长安城外围防御系统的一部分,还担负着城市排水的任务。它收集了城市的大部分排水,然后排入城北的渭河。
◎部分夯土城墙
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层层的夯土,墙体上的圆孔是建墙时放置单杠支撑和固定夯土胶合板时留下的。
进城按照路标向北,就到了未央宫前殿遗址。前殿遗址是一组高台建筑群遗址,是未央宫的正殿,也是未央宫的核心建筑。寺前地势开阔,有四个庭院。废墟上有一个观景台。沿木楼梯拾级而上,到达三层高的平台,到达遗址区的最高点。它距地面20多米。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房殿、城墙等,登上高台,负手而立,周围景色尽收眼底。
◎未央宫前殿遗址
◎教房殿正殿遗址
教房殿是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位于前殿以北300米处。这座宫殿因墙壁上涂有胡椒和泥土而得名。同时,辣椒的种子很多,有“种子多”之意。遗址内初步发现有正殿、配殿及附属建筑。
随后,笔者一行又参观了中央衙门和教坊店遗址。两处遗址的地面情况相似。保护性回填后留下墙基和基石。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人来这里参观应该会受益匪浅。在中央政府办公区的一个玻璃罩下,笔者看到了一个地下排水点,该排水点采用的是典型的秦汉陶制五边形排水管。
建章宫遗址
建章宫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其规模宏大,有“数万户,前殿高如未央”。城墙上有一条复合路与未央宫相连。建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汉武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汉书·武帝记》两次提到汉武帝曾到建章宫。王莽时期,建章宫被拆除,改用砖、瓦、木建造了九座殿宇。
◎建章宫遗址外的河流
这条运河位于未央宫遗址和建章宫遗址之间,与西安西三环基本平行,最后向北汇入渭河。汉代时,长安城西城墙外有一条流水,西安西三环北段就沿着旧水路修建。我们建议在建设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时,最好对这条河道进行治理,这样不仅可以更完整地体现汉代的城市建设理念,而且可以改善西安的周边环境。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闽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先后将汉长安城作为自己的都城。首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二年(582年)迁都大兴城,汉长安城历时近800年,再到隋文帝建都大兴城。逐渐被废弃。 1961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5年是第二期遗址保护建设工作结束。从笔者及其团队现场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遗址内主要文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展示,基础设施已基本到位,部分村庄已搬迁。从明年1月开始,有关部门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从园区规划图来看,基本上涵盖了整个长安城,据称园区内的5万居民将被搬迁。
咸阳汉墓
去咸阳的目的是参观汉代的皇陵和许多有权有势的英雄人物的陵墓。咸阳位于秦川腹地,距陕西省800里,南有渭水流过,北依ZNG山脉。山水皆阳光,故称咸阳。
咸阳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一座古城。秦始皇在这里担任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定百制以平定天下。咸阳也被誉为“中华第一帝都”。汉代,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古道,咸阳成为古丝绸之路的第一站和中原通往西北的枢纽。
长陵及陪葬墓
汉长陵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的合葬墓。长岭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一围村。位于咸阳高原南部,南濒渭水,北依九尾山。它地处高处,俯瞰秦川大地。
沿着一条铺着沙石的平坦道路,笔者一行看到了长岭。道路两旁的田野上,松柏整齐排列,长陵和吕后陵就坐落在这片青松翠柏之中。香草冲天,松柏成荫。陵墓与之相协调。自然和谐,不显得突兀。站在这里,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思绪悠长。我努力回想,这个人以布衣,手持三尺剑,打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是多么的雄伟、大方,让人心驰神往。
吕后陵位于长陵以东200多米处。它的形状是一个倒扣的水桶。由于汉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墓不同,所以吕后的陵墓也是单独的陵墓。或许是位置的原因,从远处看,吕后墓显得有些低矮平缓,与高祖长陵的陡峭肃穆有些不同,显得稍显柔和。吕后在世时,辅佐刘邦建立了帝国。刘邦死后,吕后即位,继续刘邦未竟的事业。她为刘氏家族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她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女王,她就应该成为女王。毫无疑问,她是女性中的英雄。她也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太后。
长陵位于陵园东部。是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的英雄贵族的坟墓。有很多坟墓。唐代诗人刘彦谦曾在《长陵诗》中写道:“长陵高楼在此寓刘,坟墓多”。 “诸侯”是指陵墓内全体人员的尊贵地位。
汉初三功臣之一、辅佐刘邦平天下、治理国家的萧何墓,就位于长陵陪葬墓群之中。笔者搜寻萧何墓地,发现位于长岭东北部的西施村,并拜访了当地的长辈。刚才我了解到,位于一片玉米地里的坟墓是萧何夫妇的墓地。与其他皇帝的陵墓相比,萧何的陵墓没有什么标志,也不像一座小山那么显眼。犹如荒废的土石之地,草木茂盛。如果没有人指路,笔者还真不相信这个田野里孤立的小土堆就是萧何的墓地。与萧何的功绩相比,萧何的墓地确实有些不起眼。或许当年,萧何的墓地就应该像他建立天下、拥立汉朝的功绩一样显赫、耀眼。
周勃、周亚夫父子墓地也在长陵墓群中,位于咸阳杨家湾。杨家湾在汉代又称周石渠、周石坡,周勃、周亚夫的墓地就位于此。在当地人的指引下,笔者一行来到了高干运河。高干渠是陕西省于1958年修建的灌溉渠,是陕西省重点灌溉工程之一。沿着高干渠旁边的路行驶,有一座石桥。对于过去。石桥的正对面是一片墓地。墓地周围是一片桃园,只有一条路可以前行。据当地人介绍,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地只有一处保存完好,另一处已被发掘。现在只剩下一个大坑了。由于被周围的桃树遮挡,笔者一行最终并没有看到那个引人注目的坑。
资料显示,1965年,考古人员对其中一处墓地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583件骑兵俑、约2000件步兵俑、1000多面盾牌以及大量箭簇。 、弓弩、车马装饰品等,规模蔚为壮观,现保存于咸阳博物馆。这些兵马俑被誉为“西汉彩绘人马三千”,曾在西欧、北美、新加坡等地展出。它们是咸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茂陵与霍光墓
茂陵是西汉武帝的陵墓。位于咸阳兴平市东北高原。茂陵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长、随葬品最丰富的陵墓。被誉为“中国金字塔”。
茂陵是我们去过很多次的地方。 2013年,我们在学习西汉历史的时候,参观了武帝茂陵以及卫青、霍去病、金日熙的陪葬墓。每次来,我们都感到震惊。依托茂陵及周边众多墓葬,茂陵现已成为旅游文化胜地。拥有藏品丰富的茂陵博物馆。不过,茂陵博物馆并不是建在茂陵前,而是建在霍去病墓前。霍去病墓前矗立着许多雕塑,有牛、马、走兽、石人等,造型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它们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一组大型石刻。为了保护这些艺术瑰宝,当地政府在霍去病墓前修建了茂陵博物馆。
平陵与上官皇后墓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勾弋夫人,在武帝死前被处死。目的是为了防止勾伊夫人在皇帝年轻时掌权。昭帝在位时,改革武帝制度,减徭赋税,采取适当的内外政策,控制了武帝遗留的矛盾和弊端,扭转了西汉的衰势。王朝,开创了“百姓富裕,洋人信服”的局面,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昭帝死后,葬于平陵。他当时只有21岁。
◎咸阳市西北大王村附近的汉昭帝平陵墓
◎平邑风情庭园内景
◎平陵上官皇后墓
上官皇后墓位于大道边上,交通便利。在这里,笔者看到了我向往已久的平陵风情园。风庆园是秦都区华夏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规划建设具有汉代韵味的汉文化博物馆、汉服表演区、汉族军事示范区、戏剧舞台、汉宫古乐、汉服彩服等。风景独特。笔者到达时,风情园已初具规模,但尚未竣工,游人不多。不过,风情园里的店铺已经开业了,小吃种类繁多。
威灵陵及陪葬墓
汉元帝刘氏,字盛,西汉第八位皇帝。据史书记载,元帝多才多艺,精于史书,精通音乐。他是一位具有相当艺术才华的皇帝。汉元帝时期有两件著名的事件。一是与父亲宣帝的皇室霸道争论,二是昭君出塞。这两件事都展现了刘氏仁慈、好孩子的性格和作风。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元帝一改汉武帝以来的强硬外交政策,采取了和亲的方式。元帝也成为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元帝死后,葬于卫陵。
汉元帝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莘庄村东南。笔者一行人在路边看到卫岭的介绍后,沿着一条黄土小路向卫岭所在地走去。小道两边都是废弃的荒地,杂草丛生,荒地的外围是大片的玉米地和果树。在渭陵周围,除了有关单位竖立的介绍渭陵的石刻外,笔者没有看到其他任何关于渭陵的介绍。简洁明了,就像汉元帝本人一样。陵墓上,除了青青的草地之外,只有一条平坦干净的小路,直通陵墓的顶部。路径平坦笔直。肯定是很多人来这里都是为了走在草地上,看看元帝陵,所以才会是这个样子。 。
灞桥区薄窦太后陵墓
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郊,地势较高,风景秀丽。高原上有西汉皇陵三座,埋葬着汉文帝刘恒、刘恒的生母薄太后和刘恒的窦皇后。
1.薄太后陵
薄太后南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地寨街道办事处宝其寨村。薄是刘邦的妾,生下儿子刘恒,后来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吕后即位。由于薄不受刘邦的青睐,吕后也没有为难她,将她送到了代。卢被杀后,群臣拥戴刘恒为皇帝,拥立薄熙来为太后。她因儿子汉文帝的辉煌而为后人所熟知——《二十四孝》中汉文帝为薄太后尝汤的故事。 《史记·妻妾之家》中薄太后的故事很简单,只在周勃传中出现过一次。汉文帝时期,周勃辞去宰相回封后,有人举报他谋反,文帝下令查处。薄太后知道后,斥责汉文帝说:“周勃夺了皇帝的玉玺,统领朝军,并没有谋反,现在住在小绛县,怎么能这样呢?”反叛?”可见薄太后在政治上是非常精明的。 。
薄太后陵现已开发成景点。墓地前建有白鹿原广场。墓地确实很大,但是已经长满了杂草,破败不堪。与他同行的司机是当地人。他说这个地方是两年前才建的。热闹了一阵子,然后就没人搭理了。据笔者观察,当地政府对这个景区抱有很大的期望。看牌子上的规划图,当地政府想以薄太后陵为背景,建设一个生态观光示范公园,但不知什么原因却草草结束了。放眼望去,随处可见废弃的喷泉、石雕、观光车,以及散落在地上的烟头和垃圾。
◎西安西苑生态观光示范园入口
从这个入口进入公园后左转,就能看到薄太后南陵的大门。
◎薄太后南陵
因薄太后陵位于汉文帝陵南侧,故称“南陵”,又称薄姬忠。
薄太后墓前有一座巨大的铜香炉和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石碑。毕渊是清代著名学者,曾在陕西工作多年。除了进行水利建设外,他还在陕西的文化建设上不遗余力。主持修缮西安碑林、华岳庙、司马迁庙、杜甫庙、苏轼庙,修葺西安城墙。与此同时,毕渊还填补了皇陵被盗的洞洞,修复了缺陷,并在皇陵和古建筑遗址旁立碑。毕渊着有《关中名胜图录》,对关中地区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初步的清查和记载。他为陕西文物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铭记。
陵墓脚下的围栏上有一块牌子,呼吁游客文明参观,禁止攀爬。薄太后陵墓的封印上有砖阶直达陵顶。既然不应该“爬上山脊”,那为什么还要建这样的台阶呢?当我从墓地大门出来时,我看到所用的砖块看起来和门外台阶上的砖块一样。不管台阶是谁建的,用西安西汉陵保护管理中心一名工作人员的话说,都是“不尊重”。
2.窦太后陵
窦太后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沟泉村附近。笔者一行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登顶后,在白鹿北路旁的农田里看到了这座巨大的坟墓。
窦太后的真名不详。刘恒为代王时,窦氏为公主。刘恒称帝时,原皇后及继承人均已去世,于是刘恒立窦氏长子刘启为太子,册封窦氏为皇后。从汉文帝去世到汉武帝初年,窦氏影响朝政二十多年。这一时期,她始终倡导黄老学说,是统治阶级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她被尊称为“黄老太后”。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府实行“与民息”、“无为政”的方针政策,为汉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窦太后陵墓呈倒斗形,基本是西汉太后陵墓的形状。笔者注意到,墓穴的斜坡并不平坦,而是阶梯式上升。顶部平坦,看起来很像早期埃及金字塔“马斯塔巴”。作者推测采用这种形状有两个原因。一是保证封土层层抬高时,坟墓的建造者有立足之地。另一种是当封土被雨水冲走时,泥土会堆积在下一层平台上。减缓土封高度下降的速度。因此,这种阶梯状的形状应该在陵墓初修时更为明显。
坟墓旁边有一块公告牌。除了介绍窦太后的事迹外,还有和薄太后陵前一样的号召——对祖先的坟墓怀有敬畏之心,“墓宜时勿攀岭”。
◎西安市灞桥区窦太后陵
通过参观首尔遗址和汉墓,我们感受到汉朝确实是一个强大的王朝。如茂陵博物馆保存的霍去病墓石刻,剑法古朴典雅,战马傲然挺立。它们充满了胜利者的姿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进取精神。这是汉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资源。同时,我们也在汉城遗址上看到了汉代城市建设的科学性。除了强调城市排水之外,还有城市发展的智慧观。我们在长陵看到了长陵城的城墙遗迹。当时,城是围绕陵墓而建的。到了汉宣帝时期,大大小小的陵墓在长安周围50公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城市圈。这些卫星城缓解了长安的人口。压力,同时与长安保持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促进周边地区均衡发展。汉帝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它留下的文明印记却无处不在,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
文: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