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门楼
2016年12月18日,周日上午。行驶了20多公里,我早早到达了平平村,会见了当地的村干部和文史专家,我们一起开始了探古迹、祭祖之旅。
商代初期的伊尹、北宋的邵雍、南宋的“二寨”、明代的李兴等圣贤先贤,平平村可能是他们的故乡,也可能是他们的安息之地,以及他们的轶事和过去的事件。与这个古老而传奇的村庄有关。
平平村口
平平村风光
平平村位于宜川县平平乡,现为乡政府所在地。全村面积15.5平方公里,有2500多户、1.2万人。是伊川县最大的农业村。
坪坪村最早见于宋史。属益阳县,名风牛寨。元明时期为嵩县神隐乡辛庄里。清代为新店乡、大新店镇。民国十六年(1927年),洛阳、弋阳、宋县各置置平平县,县城设在大辛店镇。 1932年撤县设平平镇。解放后,更名为平平村至今。
伊因寺
平平村位于秦楚古道与松洛大道交汇处。自古就是粮食主产区和交通要道重镇。这里也是夏代右申国的故里。残存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较为丰富。伊尹寺、伊尹墓、安乐书院、邵雍墓(位于平平乡西村,毗邻平平村)、斋氏宗祠、李氏宗祠、李自成宅邸、平平县城旧址等。
每一件文物、每一个人物,都像一本厚重而博大精深的历史书,需要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穿越数百年、数千年,去追溯和了解那个时期的人和事。
伊尹肖像(网上图片)
在著名文史专家翟志高先生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了村西的伊印寺,瞻仰这位千百年来传奇的帝王、老师、宰相。
伊因寺山门
名字纪念碑
伊尹,字芝,生于夏末商初。据史料记载,他的父亲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母亲是一位采桑养蚕的婢女。伊尹自幼聪明好学。他不仅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烹饪技艺的真正传承,还学习了尧舜之道,研究了治国之术。他逐渐名声远扬。
伊因寺卷棚
中国第一座总理纪念碑
伊因寺木匾
商汤求贤若渴。几经周折,伊尹来到商汤当嫁妆奴。商汤立即授予伊尹平民身份,并委以重任,帮助他治理国家。
伊尹不负众望,帮助商汤灭了夏桀,建立了商朝。唐王封伊尹为尹(相当于宰相),帮助唐王制定“献令”,完善制度,发展生产。商朝从此强盛,进入太平盛世。
卷棚对联
伊尹雕像
伊尹在商汤后,辅佐外丙、仲仁、太甲三位商王,为商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第一宰相”、“中华厨祖”。
祈福并许愿
伊尹墓
伊尹生活的夏商时代已经太久远了。作为一代伟人,仅在洛阳地区,他的出生地就分在嵩县和宜川,他的埋葬地也分在宜川和偃师。
据翟志高先生考证,伊尹出生并定居于伊川平平,是有一定史料记载和依据的。
为几代人所推崇
历代的诗篇
关于伊尹的故事在许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关于他的出生地和埋葬地,也有不同的说法。我想正是因为伊尹的伟大成就。正如《论语》中所说:“圣人唯伊尹”。据说“以天下为己任”、“任人唯贤”、“以德治国”等几个成语和典故都出自《伊尹》。
伊尹圣人无论出生在哪里?他们无不为后人所景仰;无论伊尹圣人安息在哪里?历代皆受赞誉。
少夫子庙
安乐书院
出了伊因寺,我们就来到了村子中央的安乐书院。安乐书院由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创办。明宣德、天启年间和清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后改为少夫子庙。
现仅存明碑一处、后殿三间及大殿基基。后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墙基青石砌成,屋顶覆瓦,前廊以木柱支撑。殿门上方悬有康熙亲笔题写的“学大行天”匾额,殿内供奉着邵雍木桩像。
1927年,新成立的平平县政府驻少夫子庙,直至五年后撤县迁出。少夫子庙曾是民国时期的平平县城遗址,见证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变迁和沧桑。
明代石碑
少夫子庙后殿
邵雍,又名耀甫,又名安乐先生、一传翁等,谥号康杰,北宋著名哲学家。祖籍河北范阳(今涿州),出生于河南横漳(今林州)。三十岁时,随父母隐居宜川神隐院西南(今平平村),创办安乐书院,在家讲学,着书立说。
学大行天
邵雍雕像
邵勇学习非常刻苦。他“严寒不煮灶,夏不扇扇,数年夜不坐”。他研究了以《先天图》为代表的“生命生命物理学”,并了解了其中的奥秘。
邵雍志向远大,学识渊博。虽多次被举荐,但终生未曾为官,潜心学问。余一川开办书院,教书育人近20年后,在富弼、司马光等当时达官贵人的支持下迁居洛阳。他的住所被命名为“安乐窝”,他的绰号是“安乐先生”。
安乐嘉城
邵雍雕像
邵雍在洛近四十年,潜心学习,着有大量著作。他撰写了《皇极经史》、《御桥文堆》、《一川精良集》等近百万字,成为夷罗理学的基础。人之一,被历代尊为“圣人”、“师父”。
墓地大门
墓地拱门
熙宁二年(1077年),邵雍在洛阳病逝,享年67岁,葬于平平乡西村紫荆山麓。
邵雍墓坐北朝南,总面积7600平方米。现存石坊、山门、食堂、墓碑、墓葬。石坊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石梁下镶嵌细石,上书楷书“安乐嘉成”。食堂面阔三间,是后来重建的。还藏有宋代拴马柱、明清石兽、石碑等珍贵文物。
宋代石兽
名人题词
邵雍墓地前有一块碑文,上书“宋桂品行,英华文采,江山气度,风流情怀”,全面概括了邵雍,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
来到斋祠,你需要了解的人和事,已经从北宋的邵雍变成了南宋的“二斋”。
翟氏宗祠大门
据不完全统计,平平村有60多个姓氏。其中,翟姓是最早、最大的姓氏,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南宋抗金名将翟兴、翟进均出生于此,平平村都是翟氏后裔。
斋氏宗祠
翟兴、翟进,时称“二寨”,是南宋初期在中原对抗金兵的主要将领。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西京洛阳失守。当朝廷官兵全部撤走时,当地的两位名士翟兴、翟进兄弟挺身而出,率领附近村庄的百姓与金兵作战了六年。他们遏制了伪齐政权,使金朝始终无法控制西京、洛阳和陕甘地区,为南宋的建立和稳定赢得了时间,立下了丰功伟绩。
鉴于翟氏在敌后抗金的功绩,南宋朝廷任命翟兴、翟进为大夫,集政治、军事权力于一体。他的抗金事迹被载入宋史,可以说是闪亮史册,名垂千古。
出身于翟国
翟氏家训
位于村西北的斋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八角柱基,瓦顶。屋内挂着二十四孝和最后通牒的照片。
祠堂规模虽小,造型简陋,但却是翟氏迁徙过程的见证,也是对南宋时期翟兴、翟进英雄的纪念。
祖先的忏悔
翟氏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忠于国家的悲壮史诗,令人十分感人。
站在这片英雄之地,我不禁肃然起敬,仿佛回到了刀光剑影的年代,看到英雄们浴血奋战……
李氏宗祠
离开了寨祠,我们又来到了村子中间的李氏宗祠,听听平平村李家的一些典故和往事。
木制旗杆
李家祠堂内
李姓现在是平平村最常见的姓氏。元末由山西夏县迁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既有粮农大户“李八白”,又有破案高手“李御史”。
李氏宗祠正殿
祖先雕像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中期,现存建筑近代重新修葺。有卷棚、正殿,均为砖木结构、青瓦顶的硬山式建筑,古色古香。卷棚矗立在四根柱子上,柱子的底座上刻有八卦图案。
据《李家谱》记载,院内石碑座、莲盆、太湖石等均为明代遗物。它们雕刻精美,非常珍贵。祠堂门外竖立着一根木旗杆,正堂内供奉着创始人李端及其祖先的牌位,说明了李氏家族的渊源和不凡。
碑座(明代)
莲花壶(明代)
李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明朝御史李兴。他的官职虽不高,但为人正直,不惧权势。他以“打死将军、吓死马”而闻名朝野,被誉为“铁菱”。
李兴善于伸冤,他平反的冤屈被编成话剧《巡视竹林》,长期演出。他还创办了志愿者学校,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被誉为“天下伟人,天下真监察官”。明代文学家陈洪谟在其《治世遗论》一书中,虽然对李兴有不同的看法,但肯定并赞扬他在办案中没有发现任何冤案。
太湖石(明代)
精致的柱底座
相传,庄王李自成曾在李平平祠堂附近居住两年,在此养病,并多次指挥明军作战。 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军攻入洛阳,活捉朱常洵,并烧毁福亲王府。
如今,福亲王府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对石狮,孤独而寒冷地守卫着原址(今洛阳老城少年宫附近)。
岁月沧桑
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多少圣贤名人。虽然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但他的人和事将被世世代代铭记。回顾过去,是那么的历历在目,令人印象深刻。
清代民居
材质墙
平平村现存的老房子很少,大多是临街房屋,主要集中在村西。几处清代民居的建筑风格与豫西传统民居无异。
翟振东故居
一处是清代辛茂科军校学士翟振东故居。据说他胃口巨大,臂力非凡,能挥舞240磅重的剑。他高超的刀法轰动了北京。翟振东故居中,只有临街的建筑较为完整。坐南朝北,呈硬山式,面阔五梁二开间。屋顶正脊、竖脊上有连体牡丹砖雕。厢房已倒塌,昔日的武馆等建筑也已荡然无存。
现在门锁着,一切都铺满了柳絮。当年“翟大道”的威力,在岁月沧桑中已成为遥远的故事。
竖脊砖雕
平平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开发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文化旅游,让这个名人辈出的古老国度焕发活力,更加出名。
与翟志高先生合影
除注释外,以上图文均为我拍摄和撰写。如果有什么不对吗?请纠正我。欢迎大家转发转发,感谢您的光临!
作者简介:余春斌,男,网名珏谦。祖籍山东省潍坊市。现在洛阳市一家银行工作。现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财经作家协会、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洛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有现代诗歌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报刊。 2016年出版诗集《时光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