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运城市中心北15公里,位于蜿蜒数百里的鸣条岗西端。该数据来自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这里有全国著名的舜帝陵。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撰文赞扬这一点。明朝宗高云:“寺形优美,北倚孤峰,洙水波涛环绕;南临条山,盐花缭绕。”右为黄河玉带,桂油飘落,左为香山瑶台,骊山农耕痕迹。保持为“地理环境确实很优越。舜,姓尧,名重华,因祖先曾受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史称虞舜。舜是我国氏族社会晚期部落联盟的传奇领袖。传说舜幼年丧母,经常受到继母的虐待和父亲的殴打。但他却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得到四山推荐,尧任命他为摄政王,并把他的女娥皇、女婴嫁给了舜。舜任命了仓鼠等16人,号称“八恺”、“八元”,辅佐尧帝。他消灭了鲧、共工、中斗、三苗等恶人,给天下带来了大秩序。尧死后,舜即位,也请教四山,选贤人,治理民政。他特别命令大禹治水,让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受到所有人的支持。死后葬于明条岗。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后毁于元末战乱。明初(1506年)村民重修。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中再次被毁。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安义知县吴裕再次重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因大地震化为废墟,仅存正殿。次年,在村民王步舟等人的倡议下,重建舜庙。舜墓坐北朝南,占地70亩,其中神道13亩,香地17亩。沿着舜陵外城遗址的斜坡,就到了郓城舜帝陵。
神道两侧有情侣和柏树。走进陵门一百多步,就看到一座砖砌的方形坟墓。陵墓高3米,周长51米。陵前立有邢其人书写的石碑“虞舜帝陵”,旁边立着石碑“幽虞陵”。墓上槐树与绿树相交,郁郁葱葱。绕陵墓向北步行约三十米,就到了皇城,又名离乐城。进入拱形城门,中轴线是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和寝宫。东西两侧设有廊房和钟鼓楼。结构布局严谨、对称。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建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五斗五阁,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有一尊泥塑舜帝坐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正殿后有原寝室所建楹联三幅,上有鄂帝、女婴塑像。它们在过去被战争摧毁了。旧时,陵庙东南建有大云寺,供守陵僧人居住。又称“寿灵寺”。解放初期被拆毁。舜帝陵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