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发表于《江汉考古》2013年第4期。感谢“燕园礼仪”公众号授权!
叶家山曾侯墓周围发现的“斜柱洞”,是墓周围下棺时植碑或楹联留下的痕迹。这是商周时期不得不采用的深竖井墓葬方式。工程技术。曾侯墓中出现的破军现象,与古人严格区分生死,刻意使用死生兵器相反方向的仪式有关。曾侯墓地的选址也符合商周时期家族墓地位于京城北部的礼仪。同一墓葬中出土了多个民族徽章,表明这些青铜器可能是其他家族捐赠的悼念用品。生活在南方汉江流域的曾国的丧葬制度与西周初期其他地区没有太大区别。这可以与《礼记》、《礼记》等文献的记载相佐证。
2010年底至今,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进行了两批发掘,已发现西周墓葬140多座[1]。这些墓葬虽然是抢救性发掘,但都是科学发掘、主动发掘。墓葬资料齐全,出土文物丰富,规格高,年代早。它们对西周考古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们揭示了西周早期的丧葬制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是根据已发布的信息进行的简要说明。
一
古迹与焕英
“碑”原指立于古代贵族庙宇中庭的一块石头,用于观看日影和举行祭祀。大墓用下棺木立,又称“碑”或“碑”。 《礼记·谈宫商》:“县棺封之。”郑玄曰:“无碑则不备礼”。立碑是什么意思?唐代孔颖达对“正义”的解释是:
“印”是窆、下,下棺也在棺材里。贵人必用碑、碑。穷者立即下葬,但葬于县棺内。就像老百姓一样,不会等立碑,也不立碑。
随州叶家山墓园全景
高标准的贵族坟墓,专门设计了纪念碑和下葬用的粗绳(这种粗绳在葬礼时用来拉棺材的叫“阴”,用来降棺材的叫“点”)棺材);低层墓葬则是直接用手将悬棺拉下来。这与本次发掘的曾侯墓相印证。大墓入口长而宽,棺材深,上十米竖洞直上直下,无墓道(新发掘的M111有短而浅的墓道,显然只是象征性的墓道,没有实际作用)。人工吊棺比较困难。因此,在墓口安装一个被称为“石碑”的降棺装置,其实是一项相当大的工程技巧。其操作方法可见《檀宫之下》。鲁国贵族季康子的母亲去世。年轻的公输班(鲁班)要求用他设计的机器下葬,但龚建素拒绝了,因为鲁国对于如何下棺有一个老规矩:“公馆重碑,三公重”。家人视其为浣婴。”郑注:
碑用大木制成,形似石碑,棺材四角前后皆树木环绕,中间有鹿鹿穿行,下棺材包裹着天篷。皇帝碑六座,碑四座,每座正面和背面都有重鹿和露水。当时的诸侯们。诸侯隶属天子,斩形如大对联耳,四株曰环。诸侯有碑四碑二碑,碑如欢。官有碑二,碑二,士有碑二,无碑。
唐代孔颖达在《正义》中给出了更详细的解释:
人说“棺材四角植树”,是指棺材两边都被树木包围,四角相对。所以说“四角”,并不是说棺材有四个角。据说“刺碑正中是鹿、禄”,就是说把碑内的木料削掉,留空,把鹿、禄放在这个空间里,而碑的两端鹿、鹿插于碑木之中。据说“棺材降下,缠丝”,丝是丝,丝的一端用来系棺材,一端用来缠鹿。结束后,众人抬着石碑和头尾,听着鼓声,渐渐往下走。
总体思路是在坟墓的四个角立四根如柱子和对联那么大的圆木,中间放滑轮(lulu),绳子的一端绑在棺材的封口上,另一端绑在棺材的封口上。绕过露露,把它拉到某人的背上。拉下棺绳的人背对着坟墓,在鼓声的指挥下慢慢后退降棺。可见,立碑不仅是一种仪式性的展示,也是大型竖穴墓所必须采用的工程技术。根据公葬仪式的规定,王子和国王可以按照皇帝的标准安葬,使用形状像碑的巨树;而官员则可以按照太子的标准安葬,用殿内一株形似柱子的巨树。
叶家山M65墓葬及随葬品(东西向)
此次发掘的叶家山M65墓中,还发现“墓口四角各有一个斜柱孔……这四个柱孔都是斜的,或从北向南,或从南向北”。到墓坑去。”从这一点来看,从斜柱孔的大小来看,确实粗如柱子,这显然是当时竖立这种陪葬器时留下的痕迹。琉璃河盐国M1193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墓室四个角各有一条短而窄的倾斜墓道。此前有学者推测,由于主墓道过于狭窄,这可能是埋葬棺材的通道[2]。这个猜测看来是可信的。
评论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1年第3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 :《湖北随州叶家山喜洲墓地发掘简报》、《文化《文物》2011年第11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湖北省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2012年第7期。黄逢春、陈树香:《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出土一批青铜铭文表明,应为西周初期曾侯氏墓地”,《中国文物报》,2011年10月12日第4版。
[2]赵福生:《西周燕都遗址》,《北京文化博物馆》,199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