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丰台区郭公庄,是我国第一座汉墓博物馆,已开放数十年。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批复《大宝台西汉墓遗址保护及博物馆重建项目建议书》,通过在原址重建博物馆,更好地展示汉代历史文化符号。
不扰乱墓室
1974年6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发现大宝台西汉墓。由两座大型竖坑土坑和西汉木棺墓群组成。都是王子、国王级别的高级陵墓。经鉴定,是广阳王刘健的。和他妻子的坟墓。
1983年12月1日,在原址上修建的大宝台西汉墓博物馆对外开放。这也是我国第一座汉墓博物馆。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洗礼,大宝台博物馆的建筑和设施已经陈旧,急需更新改造。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馆长杨志国表示,设计和施工将遵循“整体保护”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使墓室不受到干扰,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可能的。
此次获批项目除了保护遗址外,还将在原址拆除重建博物馆。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升级后,博物馆建筑面积将达到7600平方米。同时建设藏品仓库区、藏品技术区、展示室、教育公共服务室、业务研究室、管理支撑室等。
造型灵感源自汉墓造型
40多年前,大宝台西汉墓通过考古发现,首次证实了历史记载中记载的“黄场提凑”,成为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具有“黄场提凑”的西汉王陵墓葬。长体凑”的丧葬制度。
“黄肠体凑”是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特殊丧葬制度。其使用者主要是皇帝及其妻妾。 “棺材的外面是用柏木做的,心是黄色的,所以叫黄昌。木头全部朝里,所以叫‘Ti凑’。”只是黄柏木心拼凑而成。打造一个棺材房。”杨志国解释道。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重建的设计风格、结构规划、立面施工充分展现了汉代古朴、大方的文化内涵。其中,博物馆的建筑造型灵感来自于汉代墓葬。采用倒斗形,四面斜坡,采用夯土立面材料,呈现汉代“黄场提凑”高级墓葬体系;主入口隔断墙立面肌理提取《皇场提阔》中提阔的形式,正面的水平肌理为“皇场提阔”的延伸面,侧面为“皇场提阔”的截断面,巧妙地利用了皇场提阔的文化特征。皇场提阔葬制。
新增科普教育功能
“过去的展览设施比较陈旧,拆除重建后,将进行升级改造,采用3D扫描、VR等数字技术。”杨志国表示,重建后的大宝台博物馆将着眼于充分发挥文物价值,补充完善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科普普及等工作。教育等功能,更好地服务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文物背后的价值也会通过展示方式转化为普通观众可以接受的语言。
此外,改造还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装配式建筑、节水器具、节能电气系统,结合自然采光、采光等适当的技术策略,实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通风。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宝台西汉墓址保护工作已于2022年9月启动,博物馆修缮工程计划于2022年底启动并竣工投入使用。 2024年投入使用。本报记者 曹政
海量信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