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耀眼的英雄中,东吴大将朱然的知名度并不高。而且,由于历史上曾擒获过关羽,朱然在后来的言情小说中的形象也不是很正面。 《三国演义》甚至虚构了他在夷陵之战中被赵云刺死的故事。然而,仅仅1700多年后,安徽马鞍山一座神秘古墓被开启。早已被历史埋没的三国将军朱然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东岸,距南京仅50多公里。这里就是牛主矶,孙策渡河的地方。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马鞍山市玉山南麓有一座小岗,当地人称马营山。相传这里曾是东吴军队放马的地方。
1984年6月上旬,马鞍山沪皖纺织联合开发公司扩建仓库,意外在这座小山上发现了一座砖墓。考古人员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15天。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大墓主人的身份很快就浮出水面。他就是三国左大司马、东吴右军师朱然。
在墓葬考古中,破译墓主人身份之谜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考古工作者面临的难题。朱然墓之所以能够很快被“解决”,是因为墓中出土了写有朱然名字的木刺和木叶。
贵族生活漆盘,禁止向境外展出文物。图片来源: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
词、叶是竹简和木简,上面写着主人的身份和名字,类似于今天的名片。叶稍宽在西汉已广泛使用,刺则从东汉至三国流行。当时,官员、文士互相拜访时,都会先将自己的姓名或名字递给门口的侍者。主人看完之后,就会决定是否接待他,以及用什么礼仪来接待他。另一种情况是,在庆典、询问等礼仪交往中,来访者会在礼物中写上自己的同名或名字,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有点像今天的贺卡。 Ye用于较正式的场合,而stab用于较随意的场合。
朱然墓出土木刺14件,木刺3件。木刺长约24.8厘米,宽约3.4厘米。正面以直墨书写“弟子朱然再拜问生字亦风”、“丹阳朱然再拜故友张子亦风”等字样。字体为楷书;牧野长了。约24.8厘米,宽9.8厘米,正面上方正中墨书“尰”字,直上墨书“知节右军师佐大司马当阳侯丹阳朱然再拜”字样。正确的。这个信息与史书中记载的朱然的出生地、出生地是一致的。官方位置合适。
据考古发现,墓葬中放置木刺可能是东吴时期流行的随葬习俗。湖北武昌郑丑墓、湖北鄂州石绰墓、江西南昌高榕墓均出土过木刺。首次发现于朱然墓中,同时期北方魏晋墓葬中尚未发现。
朱然,字羿锋,丹阳古丈(今浙江安吉)人。其叔父朱植早年追随孙坚从军,是东吴政权最年长的官员之一。朱然原姓施,后因被朱治收养而改姓朱。自幼跟随孙权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最终成为左大司马、右军师。他是东吴军界仅次于鲁迅的第二大人物。朱然于赤乌十二年(249年)去世,享年68岁,孙权哀悼。
朱然墓为两室墓,前有阶梯式墓道。坐北朝南,前室与后室之间无通道,仅以墓墙相隔。前后室各有一黑漆棺材。由于长期埋藏在地下,呈浅栗棕色。后室的棺材较大。据推测,前室安放着朱然妻妾之一的棺材,后室安放着朱然的棺材。
拍摄到朱然墓中名刺的生长情况
朱然墓曾遭盗墓者盗掘,但仍保存有140余件随葬品,其中有漆器、木器、青瓷、陶器和大量铜钱。其中漆器数量相当多,约80件。这批漆器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箱、盘、盒、勺、杯、盒、壶、酒杯、餐具等,有的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可见,比如漆器,类似于晚餐。大型食堂使用的盘子,方便不同区域提供不同的食物;有些已经离开我们的生活了,比如平吉,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们会席地而坐,累了就靠在桌子上打盹。但唐代以后,高背椅开始广泛使用,桌子被淘汰。
朱然墓出土的四件文物因其价值极高、极为稀有而被列入我国《禁止出境文物》:漆木屐、贵族生活漆盘、彩绘姬扎挂剑、犀牛皮酒杯。黄色的嘴。
朱然墓出土一双名贵漆木屐,长8厘米,宽20.5厘米,高0.3厘米,重50克。据文献记载,我国穿木鞋的历史悠久。颜石在《急就篇》中的古注:“用木屐者,以木为基,以两齿践泥。”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地面常常泥泞。穿木鞋可以增加脚底与地面的距离,从而保持脚部清洁。
东汉末年,木屐已经十分流行。 《后汉书·五行》记载:“延熙年间,京都长老皆穿木屐。”木底鞋甚至被用于军队。司马懿在五丈原追击蜀军,但因关中地区地面上有大量蒺藜,司马懿让两千军士穿上平底无牙的木屐,吸收蒺藜,为后面的大军扫清道路。魏晋以后,名人常以穿木屐为时尚。朱然墓出土的木屐证实,在三国时期,穿木屐已经是贵族生活中的流行时尚。这种习俗很可能通过东吴活跃的航海活动传播到日本和其他外国。
1996年9月,考古人员在朱然墓西南30多米处又发现4座砖室墓。据考证,为朱然家族墓葬。据推测,它们可能是朱然养父朱治或朱然之子朱吉(史吉)的坟墓。墓中出土的青瓷羊,造型优美,釉色莹润。是东吴越窑的代表作。
如今,朱然墓已建成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朱然生前大概不会想到,家人将他的“名片”扔进坟墓的微妙举动,让他成为千百年来为数不多的能够被后人“看到”的三国名将之一。之后。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文物保护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