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索:揭秘你不知道的丧葬习俗全过程!
旧社会,丧葬程序繁琐,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一般分为报庙、安葬尸体、封尸、送门幡、行丧、围墓等几个步骤。由于人的贫富程度不同,复杂性和简单性也有所不同,要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量身定制。俗话说:“穷人埋葬死者”。是人,富人埋钱。”
后来,封建陋习逐渐消除,当地寺庙相继被拆除,寺庙登记也逐渐取消。其他主要程序有:
1.停止精神
俗称“躺卧”,人临终时,应迅速更换裹尸布,进行整容手术。无论春夏秋冬,都必须穿棉质衣服。死后,立即用“转头纸”将死者烧死,然后将死者抬到正房中央,拆掉门板做成床铺,将死者头朝下仰卧。面向西。有的地区头朝南,脸上蒙黄纸,脚上绑麻绳。居住。如果有人不幸死在外面,尸体不会进入屋内,而是会在墙上留下一个缺口。在有些地方,如果死者的父母还健在,死者是不准进入家中的。
准备好后,烧纸、烧香、磕头、吊唁。然后,派人到亲戚家报丧,安排各种丧事事宜。死者家属在门外或巷口悬挂“门横幅”,男在左,女在右。门横幅是由白色纸条制成的。根据年龄确定纸条的数量,将白色的纸条贴在门框上。
2、吊唁又称“烧纸”。从遗谥到出殡,有一个“烧纸”时期。亲朋好友、邻居纷纷前来吊唁。男性去吊唁时,称为“烧纸”,女性则称为“烧纸”。资历和年龄的人们排队跪在死者面前。吊唁者一般会带黄纸,但有的地区也会带油炸食品、糕点、饺子等。
3、入殓
一般来说,如果死者去世当天下午或第二天或第三天,其中一方还活着,则不能选择双日下葬。棺材的材质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家境好的人会选择柏树,普通人会选择杨树和柳树。下葬前,棺材内壁贴上白纸。底部撒上灰烬或小米,上面盖上烧纸。孩子们扔了15块“返还钱”。过去是造钱的,现在是用硬币的。之后,铺开床垫,放置死者。一切准备就绪,生者瞻仰遗体,但不准哭泣,更不准眼泪落到死者身上。棺材封好后,在棺木上贴“长寿”字样,尾部贴一朵莲花,棺材两侧贴上剪纸金银锭,并供上香烛供品是同时放置的。
守丧期间,在死者头前点上“长明灯”,摆上“影草”,放上坛子。每次吃饭时,孝女、儿媳都会放一些美味的食物,称为“仙食缸”或“仙食缸浆缸”。
4. 挨家挨户的旗帜
又称“送路”、“送山”,意思是将死者的灵魂送至最后的安息之地。晚上,两把六七米长的火把,捆着柴火,引路。前往时,孝子扛着门旗,其他晚辈列队跟随。他们不能哭泣,去寺庙请求灵魂休息一会儿。回来的路上,孝子一直说“我回家吃饺子了”……
送去哀悼旗后,哀悼仍在继续。从死亡到葬礼,死者安葬的时间并不确定。如果时间短的话,死者会在当天下葬,但一般认为是七天。一些富裕家庭有五次暂停期,即35天。庄重程度取决于一家之主的意愿。尽孝是最庄严的。旁系子孙、亲属的子孙,也必须戴孝;其次,只有直系亲属的子孙才必须戴孝。
丧服多为宽松的白衣和裤子,男子也戴丧帽。女子头上蒙着一块白布,手里拿着一块擦泪的布。孝子腰间系麻绳,即所谓“穿麻穿孝”。
5. 葬礼
俗称“出去奔丧”,先行“辞官”,三拜九叩。以前需要几十个人抬,而且中间的棺材不许掉到地上。棺木离开后,孝子们行礼,然后孝子们扔盆或瓦。一路上,孝子挥舞着旗帜,两人打斗,其他人也跟着。孝女手持金银桶。到达墓地后,举行仪式,将棺材放入坟墓。 “浆槽”放置在棺材侧面,上面覆盖着“金砖”。孝子先填土,其他人辅助。与此同时,“影子草”和死者的枕头或衣服在街上被烧毁。第二天,全家去墓地祭拜,称“圆坟”。此后,一个月、两个月、一百天、忌日一到三周年都必须上坟。
如上所述,大部分繁琐的迷信程序已经被消除,但仍然存在许多旧习惯。同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程序。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对死者最真诚的尊重,体现了家人的悲痛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