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礼尚往来”。
随礼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在亲戚交往的时候。
成婚、育儿、晋升、加薪、搬迁、庆生……在人际交往的诸多场合,无不与“礼”紧密相连。
而那些情商高的人,往往是从会“随礼”开始的。
亲戚之间随礼,一定要守住这三条规矩!
- 1 -
礼尚往来,吃亏是福
随礼,其本质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代表着你的生活态度。
这并非单纯的金钱或礼物的互换,更是增进情感的手段,同时也象征着关系的密切。
在参与送礼环节时,许多人习惯于拿出一本笔记本,将收到的礼品详细记录下来。
别人给了多少,自己就回报多少,如果多给了,显然就吃亏了。
有位朋友家办酒,一个亲戚到她家吃酒席,随了五百元。
亲戚们好奇地询问他:“在你们家举办宴会时,别人送给你们一千元的礼金,而你却只回赠了五百,这是为何?”
他居然说道:“她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我家参加宴会,占据了三个座位,平均每人消费才三百多元。而我独自一人去她家赴宴,消费了五百,难道还不够吗?”
此后,朋友就和那位亲戚渐渐疏远了!
亲戚间的礼尚往来,其中的感情价值,远远超过钱财礼金的价值。
过分追求对等或看重回报,很可能会“自找麻烦”。这样一来,送礼原本的初衷也就不复存在了。
亲戚之间,随礼时,少一些计较,多一些体谅。
要记住:小礼随心,不要较真,大礼助人,别怕吃亏。
- 2 -
量力而行,礼轻情重
在亲戚间互赠礼物时,许多人追求“等价交换”的原则,彼此间的往来,只有达到“平衡”才觉得体面,不会显得失礼。
在礼簿上记录的礼金,若对方在前两年所赠为两百,那么今年我们的回礼应当增至三百,方能避免给人以“占便宜”之感。
可若是没有明码标价的礼物,就会让人很为难了。
家境普通的家庭,在多数情况下所赠予的礼品,往往多为自家生产、销售的乡土产品,诸如茶叶、蜂蜜、笋干,以及土鸡、土鸭、腊肉等。
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为优渥的人们,所赠送的礼物往往包括昂贵的烟草、美酒以及流行的电子产品等。
相互比较之下,有些人便会感到自愧不如,认为自己所赠的礼物价格低廉,而对方的礼物则显得价值不菲。
不是反复拒绝,拒绝接受,就是以数倍的礼物作为回应,使得送礼者陷入难以抉择的境地。
实际上,亲戚之所以被称为亲戚,关键在于他们之间能够相互扶持,且不会过分关注谁付出更多,谁贡献更大。
就像大象和蚂蚁,各有所长,并没有谁更好,谁更差的的分别。
在关键的时刻,若亲戚们能够齐心协力,携手共度难关,那么这便昭示着,那份深厚的亲情依然存在。
正所谓:“礼轻情意重!”
随礼不在金钱的多少,而在是否有心意在里面!
因此,在亲戚间互赠礼物时,若双方关系亲密无间,便无需过分拘谨,应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无论是赠送礼物还是接收礼物,都应感到愉悦,并心无挂碍。
- 3 -
对不存好意的亲戚,拒绝随礼
亲密的家人衷心期盼你生活幸福,在你面临困境时,他们总会及时伸出援手,同时,他们也会充分尊重你的选择与决定。
与这样的亲人在一起,你会感到十分安心,家中有喜庆之事,你总会是第一个送上祝福的人。
你的付出是值得的,彼此之间真诚往来,情分才会变得越来越深。
然而,对于那些心怀叵测的亲戚,我们无需再刻意去取悦他们,应当收敛自己的慷慨。即便他们热情地邀请你出席宴会,你也应坚决地予以回绝。
李大爷年满六十二,众多亲戚都认为他每月领取的退休金颇为可观,加之儿子收入颇丰,因此在他身上必然积攒了不少财富。因此,每当有家庭喜事,都会想到邀请李大爷参加。
李大爷是个极其慷慨的长辈,每逢佳节总会慷慨解囊,赠送丰厚的礼金。尽管众人表面上对他态度和善,但内心深处却未曾真正给予他应有的尊敬。
李大爷对待亲朋好友总是和蔼可亲,然而当他身患疾病,急需人照顾之际,却鲜有亲人前去医院探望。
自那以后,李大爷看得很明白,他收敛起往日的慷慨,对于任何亲戚家的子女婚宴、孙子满月等喜庆之事,他都不再参加。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相互的,你关心我,我关心你。
若某人对你并无善意,便无需再刻意逢迎,无论你投入多少,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尊敬与关怀。
- 4 -
在知乎平台上,曾经有人提问:“有哪些具体的细节,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赞叹某人的情商之高?”
一个高赞回答是:“不怕随礼,更会随礼。”
的确,许多深厚的情谊,往往因送礼而破裂;而同样,许多友谊,也是因送礼而得以建立。
随礼,就是随喜,大家喜气洋洋过节日,庆祝好事发生。
随礼,就是随时要讲礼,不能因为不讲理,寒了大家的心。
亲戚之间随礼,一定要记得以上三点,关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