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内容涵盖:一、对清东陵的简要介绍;二、昭西陵(孝庄皇后)的介绍;三、孝陵(顺治皇帝)的介绍;四、景陵(康熙皇帝)的介绍(手动翻页)。在清东陵的介绍部分(上),E-mail文化传播网报道:一、清东陵因其显著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23年11月30日被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2023年1月,国家旅游局对其进行评估,授予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称号。华表与碑亭,位于清东陵,该地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中国最后一种王朝的帝王后妃陵墓群,同时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体系最为完备的古帝陵建筑。
石牌楼与5大红门共同构成了清东陵,这里共建有五座皇陵,分别是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以及同治帝的惠陵。此外,还有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等四位后陵、五座妃园以及一座公主陵,共计安葬了14位皇后和136位妃嫔。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其占地面积达78平方公里。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备、布局最和谐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它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清东陵距离北京市区仅有125公里之遥。
龙凤门七神道位于清东陵,相传是顺治皇帝在此地狩猎时选定的地点,并于康熙二年(1663年)动工建设。该陵区南北长达125公里,东西宽20公里,四周环山,正南方有烟炖山和天台山两座山峰相对峙,共同构成了一个狭窄的谷口,宽度仅有50米,人们通常称之为龙门口。清代时期,这里相继建成了15座陵园,安葬了160多位逝者。这些陵园以顺治帝的孝陵为核心,分布在昌瑞山的南坡,每座陵园都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以及宝顶等建筑共同构成。
七孔桥的方城明楼位于陵园之中,是所有建筑中最为高耸的,楼内竖立着石碑,碑上用汉字、满文和蒙古文三种文字镌刻着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是被称为“宝顶”的巨大坟头,而在其下方则是停放灵柩的“地宫”。建筑遗址10位于陵区南端,从那里向北延伸至孝陵宝顶,由一条约12米宽、长达6公里的神道连贯而成。在这条神道两旁,依次排列着大红门、大碑楼(即圣德神功碑楼)、石像生、龙凤门、七孔桥、小碑楼(亦称神道碑楼)、隆恩门、隆恩殿以及方城明楼等建筑,它们布局整齐,主次清晰。
清东陵的建筑群不仅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还极具匠心。在这由580余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矗立着中国现存最宽的石牌坊,其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精巧至极。此外,还有保存最为完好的孝陵主神路,全长超过6000米。
石象生12座东陵在木构与石构技艺上均表现出高超水平,堪称清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孝陵的石像生数量最多,共计18对,其造型简约而浑朴;乾隆的裕陵不仅规模宏大,更显威严壮观,而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则被誉为最为精致的建筑。石象生13清东陵堪称我国封建皇陵的巅峰之作,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集中国传统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丧葬祭祀文化、宗教以及民俗文化等多重文化元素于一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堪称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昭西陵,亦称孝庄后陵,与卧虎山陵共同构成了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群,它们坐落在清东陵大红门东侧,与东陵相隔一道风水墙。该陵始建于雍正三年二月三日,同年十二月十日,孝庄文皇后便安葬于地宫之中。昭西陵在清王朝皇后陵中享有最高等级。昭西陵石碑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那时孝庄文皇后不幸离世,她留下了遗愿,希望将自己的安葬之地选在孝陵的附近。依据清朝早期的丧葬礼制,无论皇后是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去世,都应与皇帝合葬,共用一个陵墓和墓穴。孝庄在生前曾向康熙帝叮嘱,太宗文皇帝的灵柩已经安放许久,不宜随意移动,此时不宜立即合葬。若要另选墓地,不免会劳民伤财,这终究不符合合葬的宗旨。我深怀对您父子的眷恋,不愿远行,若能在遵化安置,我便心满意足。康熙帝对祖母孝庄十分孝顺,因此在孝庄仙逝后,他没有将她的灵柩迁入昭陵,而是在东陵一侧建造了暂安奉殿。这个院落中有一座享殿和一座暂安奉殿,尚未建造地宫。昭西陵隆恩殿遗址的享殿采用庑殿顶设计,康熙帝之所以下令将其拆除并迁至陵区重建,是因为孝庄皇太后生前对位于紫禁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小殿情有独钟。享殿两侧设有东西配殿,院落入口处设有三门。雍正三年,即1725年,正值皇太极与孝庄文皇后成亲百年之际,世宗皇帝鉴于孝庄文皇后暂安后国家繁荣昌盛,加之圣祖康熙帝在位期间国祚绵长、子孙众多,认为此地风水极佳,于是将暂安奉殿更名为昭西陵。昭西陵的五供工程于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启动,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孝庄文皇后被安葬于地宫之中。由于地形限制,此地并未建造马沟槽和桥梁涵洞。昭西陵的建筑遗迹中,明楼尤为显著,紧邻着孝陵,这是清朝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的陵墓。它坐落在瑞山的主峰南坡,后倚昌瑞山,前朝对望金星山,正好位于陵区的中央主轴线上。在其左右两侧,依次排列着后世的四座帝陵,这一布局深刻体现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碑楼位于孝陵的陵址,系顺治皇帝在世时选定的。然而,鉴于国家初建,战事频仍,国库资源匮乏,加之顺治帝正值壮年,并未急于着手建设。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之后,工程方才启动。最终,在康熙三年(1664年)的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宣告完工。28在孝陵碑楼中,与顺治皇帝一同安葬的还有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她是康熙帝的母亲,以及孝献端静皇后董鄂氏。29孝陵内设有隆恩殿。30在此举行祭祀大典时,会有相应的表演活动。31在隆恩殿前方,有丹陛石作为装饰。32孝陵的棂星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33孝陵的明楼也颇具特色。34清景陵坐落在昌瑞山脚下,与顺治孝陵相距仅一公里。整个陵墓的布局十分规整,工艺水平极高,是清圣祖康熙帝的陵墓。这座陵墓在康熙十五年二月十日(即1676年3月23日)开始建造,历经五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圆满完工。
景陵(康熙帝)的建筑布局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具体包括: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而在宝顶之下,则是地宫所在。
景陵大碑楼位于36景陵,它是清王朝在东陵区域内修建的第二座皇帝陵。该陵的建筑规模略小于孝陵,整体上是以孝陵为设计模板,但在某些局部又进行了创新和改进。
景陵五孔桥的37号亭内竖立着两座碑石;石像生的数量减少至五对;龙凤门被改为牌楼门。在葬制方面,景陵进行了重大改革,首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景陵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形式,为后世所效仿,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景陵的神道、牌楼门、大门、石桥碑亭等,分别位于38、39、40、4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