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过多次的盗挖,考古界对茂陵还是较为乐观
史料有载,汉武帝于十六岁登基,翌年,即公元前139年,便着手陵墓的建造。相传,刘彻皇帝在狩猎途中,于茂乡一地偶见麒麟异兽与长生果树,遂认定此处为风水宝地,遂下令封锁该地,并着手陵墓的营建。在汉武帝建立丰功伟绩之际,其陵墓亦随之逐渐扩建。公元前57年二月,当汉武帝在长安的王柞宫走完了他71年的生命旅程后,仅仅18日之后,他便被安葬在了茂陵之中。至此,历时53年的茂陵建设才宣告结束,那些早年种下的树木此时已茁壮成长,成为了参天大树。在西汉时期,由于汉武帝的陵墓位于槐里县茂乡,因此人们便将其称为“茂陵”。
汉武帝去世后,即便安葬,其墓穴也未能带来安宁。据《后汉书》所载,当年赤林军起义军攻入长安,放火烧毁了皇宫,并且“挖掘了众多陵墓,掠夺了其中的珍宝”。茂陵中的珍宝被搬运了数十日,而“墓中的宝物依然未减半”。随后,当起义军资金短缺之际,他们又一次盗掘了茂陵。东汉末年,董卓曾盗掘了茂陵,他对吕布交代,进入茂陵后要留意寻找一种能治愈哑症的秘药,因为他的孙女董白就是一名哑巴。唐末黄巢起义期间,黄巢也曾光顾茂陵以筹集资金。民国时期,军阀孙连仲在陵墓上挖掘战壕,此举引起了盗墓的嫌疑。然而,关于这些盗墓行为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至于茂陵地宫中究竟藏有多少宝物,无人能够确切知晓。
尽管经历了多次盗掘,考古学界对茂陵的态度依然保持乐观,首先是因为茂陵的建造历时半个多世纪,内部设有复杂的机关,难以进入,因此陪葬品不可能被完全盗走;其次,早期的盗墓者主要关注金银珠宝,对于像经书这样的文物以及当时人们使用的器物并不重视,这些物品往往会被保留在地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