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中星馨恒苑的居民们发现,小区入口处新开了一家名为“恩宠堂”的宠物殡葬服务店,店面以素雅的白底黑字呈现,提供宠物遗体处理、骨灰存放以及丧葬仪式等多项服务。面对众多业主的强烈不满和投诉,该店铺的租户表示将搬迁至其他地点继续营业。
这起事件堪称典型的邻避现象:那些具有负面影响的设施不仅可能对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或生活环境构成威胁或风险,还可能导致房产价值的降低,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负外部性。外出时若需使用公共厕所,大多数人恐怕都不愿看到家门口就设有一座;日常生活中,家中产生的垃圾数量不少,但多数人恐怕也不乐意在小区周边设立垃圾处理场;而在此次事件中,即便家中饲养宠物、对动物情有独钟的人,也不希望宠物殡葬服务点设在小区入口处。
这家宠物殡葬店选址在小区门口不被允许,主要原因是:该店提供的服务包括对动物遗体的清洗、消毒和化妆等一系列处理,这些流程会产生废水和废气,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废弃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动物去世后,其尸体会因为细菌的迅速繁殖而开始分解和腐败;若动物因传染病去世,其尸体可能向周围环境释放病原体,进而影响其他动物乃至人类的健康。
中国民众普遍持有“忌讳死亡”的观念。在欧美,教堂、日本的神社和寺庙往往是社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拥有这样的宗教场所,这些地方通常设有墓地,墓地与居民区相邻,这种情况在当地已是常态。然而,在中国,墓地通常位于远离居民区的地方;而居住在欧美的华人,也普遍不愿意在墓地附近购置房产。
这体现了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其背后亦有着科学的支撑。“死亡禁忌”的集中体现为对尸体的厌恶。我们的祖先本能地认识到,逝者的遗体可能携带有病原体,若因传染病去世,尸体更可能具有传染性。加之我国传统习俗中土葬盛行,将逝者的血肉之躯和骨骼归还于大地,因此,选择远离居民区的地点进行遗体安葬便成为了一种普遍做法。
鉴于这种文化心理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我国民众普遍不愿将居住地周边设有关联火化逝者遗体的火葬场、殡仪馆或墓地;同样,对动物殡葬设施设于住宅附近也持排斥态度;加之“死亡禁忌”观念的广泛存在,此类设施的存在往往还会引发物业价值的下降。
将某些动物养作宠物,并视其为家庭一员,从宠物奶粉到宠物医院,再到宠物殡葬服务,这些现象在物质条件充裕的时代逐渐兴起。目前,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无专门针对动物殡葬的法规进行规范和制约,尽管如此,部分法律法规中包含有关动物尸体处理的条款,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从2022年12月1日开始,农业农村部实施了《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第六条内容;其次,该条款明确指出,动物饲养场、动物隔离区、屠宰加工设施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在设置时需遵循五项要求;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场所之间,以及它们与动物诊疗机构、居民居住区、生活用水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区域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其次,根据现行动物防疫法规,设立动物养殖基地、动物隔离设施、动物屠宰加工厂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必须获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书。否则,将面临责令整改或停业整顿,并需缴纳罚款。
爱企查平台资料显示,恩宠堂连锁品牌在上海宝山区沪太路亦设有分店。2024年2月26日,该连锁店因未获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而擅自开设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遭没收非法所得600元,并处以8000元罚款。
第三,2005年颁布的《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试行)》至今仍具法律效力。根据该办法,一旦任何个人或单位发现病死的或死因不明的动物,必须立刻向所在地的动物防疫监督部门进行报告;对于已病死的动物,若无法确定其死亡原因,当地动物防疫监督部门需立即采集样本,并迅速送往县级或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确诊。尸体处理需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管下实施深埋、化制、焚烧等无害化措施,其立法目的旨在彻底消除传染源,遏制疫情蔓延,并确保畜牧业生产及公共卫生的安全。
这些法规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科学防疫和公共卫生,其根本宗旨在于保障人的福祉,这与我国民众对“死亡禁忌”的文化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起宠物殡葬店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显著的社会趋势——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价值观的剧烈转变,社会的个体化倾向愈发明显,而在某种程度上,宠物正逐渐占据着婴幼儿原本的生态空间。猫咪和狗狗被部分人所钟爱,它们那讨人喜爱的模样和萌态,常常让人产生想要呵护的念头。许多人会给它们取名字,将它们昵称为“儿子”或“女儿”,这些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近期,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宠物数量已首次突破四岁以下婴幼儿的总数;展望至2030年,我国城市宠物数量预计将攀升至超过7000万只,这一数字是婴幼儿总数的一倍还多。有人为此欢呼,认为这是一个日益繁荣的行业,然而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忧虑我国的生育率问题。当然,可以确信的是,生命终究会探寻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自然界总会有所调节;同时,政策的预见性,无疑是国家之幸。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