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岁月沉淀的禅意之境
栖霞山之东北,南京城内,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它宛如一颗沉睡于尘世之中的璀璨明珠,历经岁月洗礼,依旧光彩夺目,这便是著名的栖霞寺。
栖霞寺的建造始于南齐永明七年,至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这座寺庙最初是由一位名叫明僧绍的隐士将自己的宅邸捐出,用作寺院的基址。由于他自号栖霞,因此寺院被命名为“栖霞精舍”。
自那时起,历经无数朝代的扩建、修缮与重建,栖霞寺在时间的磨砺中不断演变,但其独特的魅力却始终未曾褪色。
步入栖霞寺,最先映现在眼前的便是山门。山门中央耸立着一扇主门,两侧分别设有两扇小门,这象征着佛教中的“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门楣之上,镌刻着“栖霞古寺”四个字,蓝底上鎏金的光泽在阳光映照下闪烁夺目。两侧各有一尊石狮,它们威风凛凛、庄重肃穆,宛如守护者一般,静默地守卫着古寺的安宁与和谐。
山门前的广阔广场,是寺庙前空间的自然延伸,它使得人的内心也随之变得宽广。
踏入山门,即刻映入眼帘的是弥勒佛的殿堂。殿中安放着一位袒胸露腹、笑容满面、开怀大笑的弥勒佛像,其宽广的笑颜似乎能够容纳世间一切,让人心中的忧愁顿时烟消云散。
韦驮天王屹立于后,神态昂扬,威严非凡,守护着寺庙的宁静。两侧分列着四位身着铠甲的天王,他们掌管着“风调雨顺”,象征着五谷丰收,寓意着风调雨顺。
弥勒佛殿虽不甚宏大,然而其内部空间布局紧凑有序,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离开弥勒佛的殿堂,经过一个方形的庭院,沿着阶梯攀登,便抵达了毗卢宝殿。这座大殿装饰华丽、气派非凡,中央位置摆放着一尊金箔包裹的毗卢遮那佛像,佛像庄重地坐在莲花宝座之上。
这尊佛像的高度约为五米,加上底座的须弥座,总高度达到了八点六米。佛像两侧,分别有梵天和帝释两位天王肃立,他们作为“天龙八部”中的成员,在佛教中扮演着护法神的角色。
大殿两旁排列着20尊高达两米以上的木质天王雕像,这些雕像同样出自“天龙八部”故事。毗卢宝殿不仅是供奉佛像的场所,还是僧侣早晚诵经的必到之地,而且寺内许多重要的法事和仪式也常常在此举行。
在这里,香烟袅袅,梵音阵阵,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
毗卢殿之后,沿山势而筑的包括法堂、念佛堂以及藏经楼。藏经楼位居全寺之巅,其下方则是住持和尚日常居住及处理寺务的法堂,此处不仅是宣讲佛法的场所,亦为皈依受戒的圣地。
法座之后,悬挂着白龙山人创作的达摩画像;画像之上,一块匾额高高挂起,上面镌刻着“正法眼藏”四个大字,红底金色的字体显得格外庄重与圣洁。
楼上是存放经文的地方,位于正中的佛龛里,摆放着一尊由一整块汉白玉精心雕刻而成的玉佛,相传是由缅甸的僧侣所赠。目前,这里还保留着七十二个盒子,盒中珍藏有《大藏经》的汉文版本共7168卷,以及包括经、律、论在内的佛教经典著作超过8000册,此外还有各类经书共计1.4万余册。
《贝叶经》堪称珍品,据传系唐玄奘西行取回。这些宝贵的经文集合,蕴含着佛教的智慧和教义,成为了栖霞寺的无上瑰宝。
除了这些宏伟的殿堂建筑,栖霞寺还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古迹。
寺前亭中矗立的明征君碑,是为了缅怀初唐时期的明僧绍而树立,迄今为止,它已经承载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碑石上镌刻着“栖霞”二字,据传乃唐高宗李治亲笔所书;碑文亦出自高宗之手,其书写人是唐朝初期知名书法家高正臣,而篆刻则由唐朝的王知敬完成。
这块碑的构成材料极其罕见,由珍稀的海百合茎化石以及中国特有的孔珊瑚化石构成。它是南京地区唯一保存至今的唐代石碑,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意义。
栖霞寺背后的舍利塔,堪称该寺的珍贵宝物。在隋仁寿元年,隋文帝下令全国八十三州修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的舍利塔便是这些塔中之一。
这座塔在十世纪的南唐时代进行了重建,采用洁白的石料精心雕刻,整体高度约为18米,结构分为五层,每层八面。塔的外壁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图案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极富表现力。
塔基之上,雕刻着释迦牟尼修行的传奇经历,包括他的投胎、出生、外出游历、刻苦修行、静坐冥想、宣讲佛法、降伏恶魔以及最终圆寂。
塔身之上,雕刻着高大的天王像、普贤菩萨骑大象的形象以及文殊菩萨的塑像;而在塔檐之下,则装饰有飞天的姿态、奏乐的天神以及供养者的形象。
塔顶最初是金属制的刹,通过铁链与脊端的巨大兽背上的铁环相连,后来则被替换成了由多层石雕莲花叠加而成的宝顶。
尽管岁月的风霜侵蚀了舍利塔,使其略显破损,然而其造型依旧流露出一种优雅与秀丽,雕刻技艺亦显得精致而高超。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二人特地前往栖霞寺进行实地考察,对舍利塔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对该塔的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认为其是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中的杰出代表。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千佛岩。这个地方亦称千佛岭,堪称南京境内唯一保留的六朝佛教石刻历史遗迹。
据史料所载,在南朝齐代,明僧绍离世之后,他的儿子明仲璋以及法度禅师携手,率先在西岩壁上雕刻了无量寿佛和观音、势至两位菩萨的形象。
据传佛像雕刻完成之后,佛龛之巅绽放出璀璨光芒,齐、梁两地的众多显贵及士人听闻此奇事后,竞相前来,于依傍山岩的石壁上雕刻佛像,或五至六尊,或七至八尊汇聚为一龛,此乃被誉为千佛岩之地。
自那时起,南朝时期雕刻的佛像共有294个龛洞,515尊佛像。历经唐、宋、元、明数朝,官员和文人学士们纷纷对千佛岩进行修缮或新凿,石窟从上至下分为五层,其中佛像高者可达数丈,低者仅寸余,总计共有佛像七百尊。
千佛岩位于我国南方,是南朝齐梁时期最早开凿的石窟之一,规模宏大;这里的佛像雕刻精致,风格迥异,不仅艺术价值非凡,而且历史意义深远。
栖霞寺不仅被誉为佛教的圣洁之地,而且堪称文化的瑰宝。这里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印记,目睹了各个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时光的流转。
在这片土地上,建筑艺术与雕刻技艺巧妙融合,书法和绘画亦各展其美,共同绘制出一幅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卷。
每一座殿堂、每一尊佛像、每一块碑刻,似乎都在低语着往昔的传奇,让人在领略艺术之美的同时,亦能体会到历史的庄严与深邃。
徜徉于栖霞寺的古朴园林,耳畔回荡着悠扬的佛号,眼前映入眼帘的是虔诚的信众身影,身心沉浸在这份宁静与和谐之中,仿佛周围的时光都暂时凝固。
在现代社会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里,栖霞寺仿佛是一方净土,为人们的心灵带来了短暂的安宁与抚慰。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得以驻足,内省心灵,并深思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栖霞寺,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寺,将长久地伫立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散发出其独有的人文气息,延续着佛教的智慧与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也是他们向往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