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有北京十大著名寺庙专题页(
潭柘寺,这座北京人心中的圣地,多数人都曾踏足其地。它因那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语而闻名,是京城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至今已有将近1700载。我,这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曾三次前往参拜。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潭柘寺里著名一景曲水流觞。摄影/黄华
潭柘寺里的塔林也很出名。摄影/黄华
雍和宫,是众多信奉佛教之人的必访之地,它是北京市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曾是明朝内宫监的居所,到了清朝康熙33年(1694年),它被改造成了皇四子胤禛的府邸,并被称为“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胤禛皇帝下旨,将“雍亲王府”提升为行宫,并赐予了“雍和宫”这一名称。雍和宫内,紫檀木精雕细琢而成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上栩栩如生的雕龙大佛龛,以及高达十八米的白檀木大佛,共同构成了该宫木雕工艺的三大绝技。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雍和宫的昭泰门。摄影/黄华
戒台寺位于潭柘寺附近,古称慧聚寺,得明英宗御赐之名“万寿禅寺”,在民间又被称为“戒台寺”。它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即公元581年至600年之间。寺内拥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能够传授佛门最高戒律——菩萨戒,因此被誉为“神州第一坛”。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戒台寺的祈福大钟。摄影/黄华
位于辽朝咸雍四年(1068年)建造的大觉寺,原名“清水院”,曾是金代西山八大水院中的知名之地,后更名为“灵泉寺”。在明宣德三年,皇帝亲自下令拨资修缮,并赐予寺名“大觉禅寺”。该寺以泉水、兰花和素食闻名,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大觉寺山门内的放生池。摄影/黄华
大觉寺无量寿佛殿外侧,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匾额“动静等观”高挂。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云居寺,始建于隋朝末期至唐朝初期,最初名为“智泉寺”,此地曾发掘出唐辽时期的石塔、砖塔,以及位于距云居寺1公里的石经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其中,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尤为闻名,被赞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不幸的是,云居寺在20世纪40年代遭受日军炮火的破坏,但在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复,这座寺庙恢复了昔日的庄严。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云居寺内正在举办佛事活动的毗卢殿。摄影/黄华
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即1439年。其大雄宝殿内,保存着明代壁画中最完整且色彩鲜明的作品。这些壁画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壁画艺术领域,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法海寺内藏着著名明代壁画的大雄宝殿。摄影/黄华
法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其初名唤作悯忠寺。历经明清两朝的重修,雍正皇帝赐予了“法源寺”这一美名。1955年,中国佛学院在此地设立,1979年,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也在此成立,而到了1980年,中国佛学院得以恢复。该寺是我国收藏佛经数量最多、版本最为珍贵的寺庙之一。摄影作品由黄华拍摄。
法源寺内的石碑石刻。摄影/黄华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时期的三次扩建,其中在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进行了一次重建,明神宗万历年间以及清文宗咸丰十二年(1852年)进行了修缮,光緒二十年(1894年)再次重建。1937年,著名画家溥心畲曾捐资进行修缮。在清德宗宣统元年(1909年),这里曾作为京师图书馆的筹建地,鲁迅先生也曾在此担任过职务。如今,它不仅是北京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还由黄华先生负责摄影记录。
广化寺的大雄宝殿。摄影/黄华
白塔寺,亦称妙应寺,其白塔的建造始于元朝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精心设计并施工。至元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279年,白塔工程完工,并正式被命名为“大圣寿万安寺”。然而,在元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寺院不幸遭遇雷火之灾,尽管如此,白塔却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到了明天顺元年,即公元1457年,寺院得以重建,并更名为“妙应寺”。摄影作品由黄华创作。
位于白塔寺的白塔,作为我国现存最早且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堪称元大都至今留存的重要象征。该作品由黄华摄影。
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的历代帝王庙,作为明清两代祭拜三皇五帝以及众多民族杰出帝王与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在全国范围内独一无二。民国时期,它曾先后成为北平幼稚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市立第三女子中学的校址,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北京第三女子中学的所在地。1972年,该庙被北京第159中学占用。直至2004年4月,它才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此处是探查历代帝王庙和祭祀制度创立、演进与成熟的理想之地,黄华摄影。
历代帝王庙内的主殿景德崇圣殿。摄影/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