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完定陵后,当时正是夏天,第一感觉就是好凉爽啊!
定陵始建于万历皇帝在世之前,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建成,耗费白银800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年仅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定陵成为十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三座陵墓之一。其地面建筑共占地18万平方米,前有三进宽阔的庭院,后有高大的宝城。陵墓正门前有一座三尺高的汉白玉桥。过桥后是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周围有祖庙、宰牲亭、定陵监狱等建筑300余间。再往后就是陵墓最外层的城墙——外罗城(墙外的城墙)。
定陵地宫
陵墓整体布局也是前圆后圆型,外围是包括宝城和宝城前院在内的“外城”,城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人梁奋这样描述这座外城:“地面、墙基所用石块,皆为雕石,光滑亮丽如新,尘埃不能染其上。左右长壁,雕成山川、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形,无不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又说:“墙面黄瓦铺地,砖雕斗拱,檐角镶嵌精巧,光亮如玉。甲申之乱时,虽被一点一点破坏,但未能完全毁坏。” 外城仅正面设宫门,位于中轴线上,为陵墓第一道门,黄瓦、红门、三道拱门。
外罗城后部为宝城,宝城前为外罗城三座方形院落。
第一进院前为单檐歇山顶陵门,与外城门相似,为陵墓的第二道门,又称复门。左右各有两道侧门。院内无建筑。院前(外城内)左侧有神厨三间,右侧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有门,称赞恩门,面阔五间(26.47米),进深二间(11.46米),有须弥式台基,台基上有龙凤柱、大小龙头石栏杆,前后各有三级台阶。
定陵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墓的主殿尊恩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总面阔50.6米),进深五间(总进深28.1米),承重为须弥座式基座,栏板饰以与尊恩门相同的雕饰。基座前有月台,台前有三级台阶,左右各一。殿内有后门,故基座后亦有台阶。其中,后面的台阶和台前中级台阶上饰有御道石刻,内有雕龙凤戏珠(左龙升,右凤降)及海水、河牙纹。尊恩殿左右各有两道侧门。 院内中轴线上建有双柱牌坊门(棂星门)及一组石桌、石垫。牌坊门两柱为出头式雕花,用白色石材制成,截面为方形,上部雕有坐龙,前后有石鼓。石桌由石供桌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桌为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个)、烛台(两个)、花瓶(两个)组成,形制与昌陵、雍陵相似。
由于宝城地道门位于宝城墙的右前方,皇帝和皇后的灵柩在享殿(莲恩殿)举行“安魂仪式”后,需通过外罗城地道门进入宝城,然后葬入宣宫。考虑到建筑造型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的左右墙上对称地开了两道墙式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