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国驻法国、阿尔及利亚大使馆武官处秘书、中国驻法国大使馆陆军武官、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陆、海、空军武官、中国国际战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现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国研究所高级顾问、北京外国语学会理事、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军事外交及国际安全和军事问题研究。
声音的
文本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通过武力夺取政权的中国人对巴黎公社情有独钟,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访问或路过巴黎的代表团来说,参观巴黎公社墙总是他们访问巴黎的首选。而且,根据当时国内的规定,巴黎圣母院等宗教场所是不允许参观的。我在驻法国大使馆担任武官的三年里,陪同无数代表团和朋友参观过巴黎公社墙。
巴黎公社墙就位于拉雪兹神父公墓内。为了方便代表团瞻仰巴黎公社墙,我总是尽量和公墓的守墓人搞好关系,时不时给他们送些小礼物。由于守墓人地位较低,看到使馆的人对他们恭敬友好,他们也主动为我们提供便利。比如,公墓禁止车辆进入,只允许步行。他们不仅破例允许使馆的车辆通行,还允许一辆可乘坐十多人的面包车进入。
巴黎公社墙位于拉雪兹神父公墓东北端第76号墓地内。进入拉雪兹神父公墓大门后,沿着起伏的道路左转,步行不到十分钟,便会看到一段灰砖墙静静地矗立着,墙上深深地楔入了一个个弹孔。灰砖墙不高,约两米,墙外是居民住宅。墙上是一块宽两米多、高一米多的长方形灰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刻着一行简朴的镀金法文铭文:“纪念1871年5月21日至28日公社遇难者”。这堵墙,就是“巴黎公社墙”。
巴黎公社墙
由于长年风雨,公社员墙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右侧挂着一个终年鲜红的瓷花圈,地上总有游客赠送的鲜花。公社员墙左侧有一棵孤树,粗黑结实的树干支撑着大量密密麻麻的树冠,枝叶繁茂,浓荫盖地。树身微微前倾,仿佛要将“巴黎公社员墙”拥抱在怀里。
一位从事文学的朋友面对公社员墙感慨地说,巴黎公社员墙如此朴素,没有任何装饰,这是公社员墙创立者的聪明才智。如此伟大的事业,如此英勇的斗争,如此多的血泪、铁与火,却仅仅在一面墙上、一块牌子上幻化成包括时间在内的9个法语单词!
伟大、壮丽、激动,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就化作了巨大的空白,让你的想象无限展开。你的思维、你的联想变得异常活跃,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无法移动,无法呼吸。敬畏与感恩油然而生,让你热血沸腾,充满巨大的力量感、崇高感和意义感。
巴黎蒙帕纳斯公墓被绿色植物环绕。
是的,每当我陪同代表团参观巴黎公社社员墙的时候,仿佛“五月血腥周”的浓烟弥漫在我的眼前,仿佛置身于最后一批公社社员与凡尔赛政府军的血战之中。
1871年5月20日,凡尔赛反动军在俾斯麦的积极协助下,对巴黎公社发动总攻,在巴黎进行杀戮和报复,街头枪声四起、血流成河。最后一批公社成员战而退,最终在巴黎北部蒙马特高地经过激战,退守到拉雪兹神父公墓。
5月27日晚,凡尔赛反动军队冲进墓地。墓地是一座微型“城市”,在墓龛和墓碑之间发生了一场真正的巷战,比其他地方的巷战更加艰难和残酷。敌我双方交织在一起,寸土必争。许多公社战士与反动士兵肉搏至死,同归于尽。最后147名公社战士退到墓地的一面墙边,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高呼“公社万岁”的口号,全部壮烈牺牲。巴黎公社72天的历史,化作一曲悲歌,载入了人类史册。
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之墓
“当后装枪杀人的速度不够快时,人们就用多管火炮屠杀成千上万的战败者。最后一次屠杀发生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墙边。这堵‘公社社员之墙’至今还矗立在那里,它无声却雄辩地见证了当无产阶级敢于捍卫自己的权利时,统治阶级会被逼到何种程度的残暴。”这是恩格斯在巴黎公社成立20周年之际,在《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前言中写下的愤怒话语。
拉雪兹神父公墓里,除了埋葬一些巴黎公社成员外,还埋葬了许多革命者。公社成员墙旁,安葬着公社成员、《国际歌》作者欧仁·波蒂埃的墓。公社成员、诗人、革命歌曲《樱桃季节》作者克莱门特的墓在一棵大树后面。公社成员墙的右前方,安葬着加香、罗杰、多列士、杜克洛等法共前领导人的墓。工人活动家盖得的墓在第87区。革命作家瓦莱的墓在第61区。此外,还有中年献身革命的诗人艾吕雅和反战小说《火线》的作者亨利·巴比塞的墓。
更远的地方,有法西斯集中营遇难者的纪念墓,如“献给十万纳粹集中营遇难者的墓”。墓上是一座高大的青铜雕塑,一具只剩骨架而无血肉的躯干,高高浮在半空中,令人不寒而栗。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带领凡尔赛政府血腥镇压公社的刽子手梯也尔的墓也在墓地里,位于墓地中央,是一座罗马式宫殿,高十余米,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这就是法国,“自由王国”,这就是巴黎,“浪漫之城”。
拉雪兹神父公墓内埋葬着100多位法国及其他国家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演员等知名人士。 其中有法国最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著名诗人、寓言作家拉封丹,法国杰出多产的小说家巴尔扎克,法国天才戏剧作曲家、歌剧《卡门》作者比才,法国诗人、作家、政治活动家阿拉贡,法国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缪塞,法国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鼻祖普鲁斯特,法国国宝级人物科莱特,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法国社会主义思想先驱圣西门,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美国作家斯坦因,美国黑人作家赖特,法国女演员伯恩哈特,英国舞蹈家邓肯,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等。在拉雪兹神父公墓,还可以找到马克思的两个女儿和女婿。
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巴黎最大的墓园,占地44公顷。墓园分为97座坟墓,埋葬了近百万人。它的正式名称是东墓园。这里曾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拉雪兹神父的豪华别墅。拉雪兹神父深受路易十四的宠爱,掌管宗教事务长达34年。
1804年,这里被改建成墓地,人们习惯称之为“拉雪兹神父公墓”。拉雪兹神父公墓中埋葬的第一个人是一名警察。拿破仑在位时,他宣布公墓不能拒绝任何要求埋葬在这里的人。但由于当时公墓距离城市较远,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巴黎市政府发起了一场宣传运动。1804年,拉封丹和莫里哀的遗体被隆重地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1817年,法国著名神学家、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和他的妻子爱洛伊丝的墓地也被隆重地迁至此地。于是,许多巴黎人都想与名人合葬。两百年来,随着安葬人数不断增加,公墓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如今,各种石碑、石柱、石屋、十字架、天使、半身像密密麻麻,排列如林。墓园的造型各异,有天主教堂式、罗马神庙式、哥特式等。墓碑的形状也是五花八门,有方的、圆的、大的、小的,应有尽有。几乎所有墓园一年四季都摆放着鲜花,墓地犹如花海。
《国际歌》作者尤金·波特蒂埃之墓
《国际歌》作者博丹的墓碑基座是一块长方形的花岗岩,正面刻有“欧仁·博丹 1816-1887”。基座上斜放着一本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打开的书,左页铭文为:“献给歌手/欧仁·博丹/巴黎公社成员/1816-1887/由其友人和仰慕者献上/1905”;右页铭文为:“起义者/让·米泽尔/蜘蛛网/面包的话语/大地的死亡/国际歌”,这些是博丹所写的诗篇的标题。整个墓室没有华丽的装饰,朴素中透露着革命者的坚毅。
音乐家肖邦之墓
音乐家肖邦的墓碑前,是一幅肖邦侧面浮雕,浮雕下方刻有肖邦的姓名和生日,墓碑上方雕刻着一位少女,她裹着面纱,披散着长发,手握小提琴,沉浸在悲伤之中,表达了人们对天才大师肖邦的惋惜和哀悼。
去过拉雪兹神父公墓的人都会问自己,这是公墓吗?!游客们总会惊呼,这里是公园,是旅游景点,是露天雕塑博物馆。在拉雪兹神父公墓,在地下世界,大师云集,伟人与平民同乐,英雄与屠夫共存。自由、平等与浪漫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