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是人死后的最后定论,由谁来写,是好是坏,都不是死者能决定的,就连武则天这样的权势显赫之人,也默默立下无字墓志铭,对自己的功过只字不提。
进入近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烈士和革命家,但说到毛主席三次撰写的墓志铭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方县,却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谢子长。
谢子长,虽然没有多少人听过这个名字,但“子长”两个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上海市普陀区居民每天必经的一条路就是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而修建的,谢子长出生地原陕西省安定县也为了纪念他而改名为“子长县”。
毛主席为同一位烈士三次撰写墓志铭的原因是什么?
这得从他的人生故事说起。
起义的领导人在黑暗中摸索
谢子长一生的故事很短——他1897年出生,1925年入党,领导了清涧起义和卫华起义,1934年负伤,1935年因伤去世。这位38岁就英勇牺牲的烈士的一生故事,充满了革命与反抗。
1918年,还是学生的谢子长放假回家,听说地方官欺压百姓、贪污受贿、枉法裁判、侵吞公款、诬告陷害……地方官对于交不起税款的贫苦百姓毫不同情,甚至找借口拘留他们。百姓怨声载道,却不敢发声。
谢子长毅然向衙门递交了请愿书,衙门几经周折,终于将安定县令撤职,这件事不仅坚定了他的革命决心,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
旧社会已经腐烂到根子了,只有推翻它,才有改变,才有新的希望。
1925年,谢子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9月13日凌晨,谢子长率领清涧起义,以仅300人的兵力,击溃了敌军,进驻伊川时,革命队伍已扩大了5倍多。
谢子长还发动全家,全家17口人参加了革命,虽然在敌人的残酷血腥镇压中,有9人牺牲了,但他们始终没有动摇。
“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敌人想杀害我家更多的人,迫使我停止革命,但这是不可能的!他们的暴行只能迫使我将革命进行到底!”谢子长意志非常坚定。
1934年,在清涧河口镇的一场战斗中,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身为指挥员的他,受伤后坚持不离开战场,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次年,他因伤不幸去世,终年38岁。去世时,他的儿子谢少年年仅10岁。
但谢子长在这场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却不容低估,具体来说,要从清涧起义的重要性说起。
陕西自然地形、战略地位,加上黄河天然防线,自古便是保卫国家的天然屏障,是典型的易守难攻的军事战略基地。
清涧起义是我党在西北地区第一次反抗国民党武装斗争,在物质匮乏、信息匮乏的年代,这次武装起义为日后解放西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
同时,1927年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并付诸实践的一年,也是国共合作破裂的开始。
1925年至1927年,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代表著作,强调无产阶级在领导农民革命斗争中的不可或缺性,批判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1927年,在著名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理论。同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宣告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彻底破裂。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策划了土地革命,首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而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间接武装战略,并把他的思想付诸实际战斗。
各地起义的成功,对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后人无法估量。但谢子长革命工作对毛泽东的意义,却绝不应低估。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不够的。虽然陕西的“清涧起义”只是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的一小部分,显得微不足道。但全国各地革命者将力量凝聚成一根绳索,足以点燃那个时代微弱的希望。
安息在白石塔里的烈士,依然保留着过去的精神
如今,在陕西省子长市瓦窑堡镇齐家湾村,子长陵园在原址基础上重建修缮,扩建为现在的谢子长烈士纪念馆。
纪念馆中轴线对面是“革命烈士纪念塔”,巍峨耸立,彰显着烈士的精神。用白色石材砌成的纪念馆,庄严雄伟,上面有毛主席为谢子长亲笔题写的三句题词及其生平事迹。
“谢子长同志,他死了,他仍然活着。”这是毛主席1939年6月修建烈士陵园时写下的。
同年7月,陵墓和建筑竣工,但谢子长生平事迹的碑文却无人知晓,于是子长陵建设委员会向毛主席报告了此事,随后委员白卓吾与谢子长侄子谢少言一起前往延安。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十分重视,他静静地听着谢子长侄子的叙述,点燃一支烟,思考了一会儿,便亲笔题写了“‘虽死了,却还活着’和‘谢子长生平墓志铭’”。
其实,不仅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等重要领导人都曾先后为谢子长撰写挽歌,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据当时延安《解放日报》的记载,1946年2月烈士墓迁葬时,“瓦窑堡民众两万余人举行公祭,灵柩前四五公顷土地被送葬者踩踏一空,附近三条道路均被拓宽,人群之众,是瓦窑堡空前绝后的”。
纪念馆工作人员讲述谢子长生平事迹。1927年初,谢子长在出生地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人员。当时,地方绅士横行,高利贷猖獗,赋税政策苛刻,农民入不敷出,苦不堪言。谢子长提倡大家积极反抗,一网打尽,擒获一切匪徒、绅士,其中就包括宋云昌、王玉书等人。
他被群众誉为“杀敌为民,垦荒为民”的“谢青天”。
1934年,他中枪受伤,被转移到当地一户人家暂住。冬天冷得连呼吸都变成冰,村民穷得只剩下四壁,连屋里的孩子也只能挤在一起瑟瑟发抖。虽然身负致命枪伤,但谢子长离开时坚持把唯一的一条棉被留给孩子们:“我的大棉袄就够了。”
村民们关心他的伤势,把各自攒下的食物送给他,但他拒绝接受:“我们革命者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能因为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就白吃、白拿村民的饭菜。”
有因必有果。他哀悼时街道空无一人,这成为他未刻在墓碑上的墓志铭。谢子长不仅活在革命领袖的精神世界里,也长久活在当地人民的心中。
毛主席第二次为他撰写自己的墓志铭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子长在清涧发动起义,继续参加渭南起义,并不灰心丧气,又周游西北、华北各地。”
“即使失败了也不要丧失精神”,字字句句都饱含泪水与叹息。
革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只有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失败而灰心,迎难而上,突破重重包围,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即使这种可能性当时看起来极其渺茫。
经历过1934年至1936年的长征,每一位革命军人的心态在逆境中都会得到更加坚韧的磨练,对“即使失败也不气馁”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谢子长是毛主席坚定的革命伙伴之一。除了对真理的向往,支持革命者们在艰苦危险中不断探索前进的,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执着和热切的期盼。是啊,坚持就是胜利。
祖先不屈的意志是后代人的精神丰碑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议》的“良好愿望”。
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蒋介石的实际目的是想把内战的责任转嫁到共产党身上,延长内战的军事部署时间,但令他吃惊的是,共产党居然应约来和谈,并实现了民心所向。
矛盾是一定会产生的,尖锐矛盾往往是有征兆的。1945年3月,全会开幕,蒋介石在讲话中多次痛斥我党:“政治解决的道路已无希望”,政府“决不能坐视乱局而不加以制止”,并宣称“只要三个月,就能打败共军主力”。
历史又一次令人吃惊地重演,国共合作第二次失败,这也更加坚定了毛主席革命要彻底的决心。
此时,回顾毛主席1946年2月第三次亲笔题词:“谢子长同志永远活着,为打败人民敌人蒋介石而继续战斗。”不难发现,这是毛主席内心的流露,既是对革命先驱的寄托与缅怀,更是毛主席坚定不移的革命决心。
“三个月击溃共军主力”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逆境中的革命者在先驱者的信念下,奋力拼搏、奋勇前进,微弱的“星星之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火”。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内忧外患,物资匮乏,群众愚昧,思想不清,革命者仍然能够突破重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赶走侵略者。
这条用革命先辈的鲜血铺就的道路,值得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