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64件国宝是国家文物局根据地方文物部门和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选定并发布《第一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目录》,规定这64件国宝永远不允许在国外展出。
1. 鹳鱼石斧纹彩绘陶罐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颜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该罐为彩陶制品,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罐身绘有鹳叼鱼图案,旁边立有石斧。
2.陶鹰鼎
此尊鹰属于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村。身高仅36厘米,但神态威猛,威风凛凛。鹰眼圆睁,身体光滑无饰,喙呈有力的钩状。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3.后母戊青铜鼎
属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9厘米,重832.84公斤。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李鬼
此器为西周早期器物,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李有司所制,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5.大禹鼎
大禹鼎为西周康王时期器物,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眉县李村。大禹鼎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器型端庄稳重,气势磅礴,气势磅礴,堪称世间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6. 貔貅白盤
属西周时期,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郭镇郭船寺出土。
道光年间,此盘出土后,被当地农民用来喂马,后来被县令以几文钱占为己有。几经动乱,此盘被刘铭传发现,刘铭传十分珍爱。此后数十年,觊觎此盘之人不计其数,刘氏后人将盘埋于地下,流亡外地。解放后,刘肃将此盘出土,上献国家。从此,虢季紫白盘得以重放光芒,让世人欣赏。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7.明代凤冠
六龙三凤冠
三龙两凤冠
九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
1957年北京昌平县定陵出土。冠冕上的珍珠、宝石数量和重量不一,宝石最多的冠冕有128颗,宝石最少的冠冕有95颗。冠冕上有珍珠5449颗,最少的冠冕有3426颗。最重的冠冕重2905克,最轻的冠冕重2165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8. 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
属商代器物,1976年安阳殷猇妇好墓出土。此件象牙杯高30.5厘米,以象牙根为原料,造型、材质颇为精巧,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9.金后素忠
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出土于山西曲沃晋侯墓地8号墓。上面有铭文,是用利器刻写的,刀痕十分明显,铭文可以连在一起,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初八日晋侯肃奉命攻打粟邑的全过程。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0. 大克鼎
此器为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为西周孝王时期贵族柯氏为祭祀祖父而铸,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11. 太保鼎
属西周早期器物,相传清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器身有脊纹,腹内书“太保注”三字。此太保即为辅佐周成王的赵公世。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12、河姆渡出土红漆碗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外壁有一层朱漆(已大量脱落),略有光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13. 良渚出土玉琮王
属新石器时代,出土时平置于墓主人关骨左下方,是一件神圣高贵的玉制礼器,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4. 水晶杯
属战国时期,1990年出土于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器形朴素,无任何纹饰,通体透明,抛光处理,器中部及底部有海绵状天然结晶。此杯为优质天然结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5. 西川出土铜板
此铜器属春秋中期,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司,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馆。
16. 莲鹤铜方锅
属春秋中期器,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器身各处装饰有各种附加纹饰,不仅营造出极为华丽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春秋时期青铜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此壶原为一对,一只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只藏河南省博物馆。
17. 齐王墓出土铜方镜
西汉时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公斤,镜背有五枚环状弦钮,短边两侧各有两枚,每枚环钮上饰以柿子纹,现藏于淄博市博物馆。
18. 朱克铜鼎
该鼎为战国时期器物,是目前发现的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19、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属三国吴国时期,此漆木屐与现存木屐外形相似,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漆木屐,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日本展出时引起轰动,证明木屐由中国通过唐文化传入日本,并逐渐被日本使用。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20. 朱然墓出土的仕宦生活漆盘
属三国时期(吴国),为盛食器。漆盘内图画分三部分,上部为宴饮图,下部为出游图,中部为三幅,右侧为训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现藏于马鞍山市博物馆。
21、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该器属北魏时期,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现藏大同博物馆。
22、娄睿墓壁画《骑马行》
属北齐时期,1979年出土于山西太原娄睿墓。《骑马行》位于墓道西壁中部,呈长卷展开,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23. 涅槃变纪念碑
此碑为山西省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年代为唐代。碑正面刻有六幅涅槃故事图,上部四幅图左侧为《安棺图》和《临终遗训》,右侧为《火葬图》和《丧葬图》。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24.长阳太尊石像
这是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义镇道观遗物,唐代造像,高150厘米,用白石雕成,右手执扇,左手托案,盘腿坐在长方形石座上,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25.大玉枪
属商代早期,1974年出土于黄陂盘龙城李家嘴3号墓。为玉制礼器,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堪称“玉矛之王”,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6. 曾侯乙编钟
该器为战国早期器,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此套编钟铭文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专著,整套编钟音域宽广,音系丰富,音色优美,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7. 曾侯乙墓外棺
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工艺最复杂、器型最大、重量最重、规模最大的漆器,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8. 曾侯乙铜尊盘
它属于战国早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这一发现证明在2400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29. 漆木雕小屏风
该器为战国时期器,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王山一号墓,通高15厘米,长51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30. 红山文化女神像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女神庙,庙内墙壁上有彩绘,发现了大量人物像残片,包括头、肩、手等部位的残片,均为女性,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鸭形玻璃杯
属北燕时期,淡绿色玻璃制成,晶莹剔透,略带银绿色锈斑,背面用玻璃条粘制一对鸭形三角翼。此器造型生动独特,在早期玻璃器中十分罕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32. 青铜圣树
属商代器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铜神树由树基、树干两部分组成,树干高384厘米,总高396厘米。从造型上判断,铜神树应为代表东方的“扶桑”神树。
33. 张玉边
属商代器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器身通体纹饰,生动再现了原始宗教祭祀场景,现藏三星堆博物馆。
34 摇钱树
该树为东汉时期文物,1990年出土于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底座为红陶材质,树身为铜铸。
35. 铜奔马
属东汉时期。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朝龙雀”,按古代鉴马典籍中记载的良马标准尺度来看,铜奔马已近乎完美,所以有人认为它不仅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而且也是鉴马的标准。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36. 铜车马
为秦代器物,有两匹马,一前一后,复原后大小约为真人一半,现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37.墙板
属西周中期,此盘为西周恭王年间所制,盘上铭文亦为一副优美的书法作品,四字句简练工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骈文体较为明显的铭文,现藏于陕西省周原扶风博物馆。
38. 春华鼎
属西周早期器物,1979年出土于陕西咸阳淳化县石家园。淳化鼎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及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39.何尊
属西周时期,通体饰雷纹,高浮雕饰卷角饕餮纹,圈足亦饰饕餮纹,工艺精湛,造型富丽堂皇,现藏陕西省宝鸡博物馆。
40. 茂陵石雕
西汉茂陵霍去病墓大型石刻作品,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汉代文化遗产,是举世无双的古代雕刻艺术杰作,现收藏于陕西茂陵博物馆。
41、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灶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出土于河姆渡遗址T243。内壁横置三根坚固支撑杆,其中三根对称置于两侧,一根置于后壁。两侧外壁各置有一对半圆形杆,将两侧支撑杆连接起来。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42. 景教纪念碑
唐代陕西西安大秦寺遗物。碑文虽为波斯传教士所写,但其汉语功底深厚。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43. 舞马捧杯仿皮包银壶
属唐代器物。此壶仿游牧民族皮囊壶的造型,令人称奇的是壶身及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出舞马纹,壶面凸出金色奇形怪状的骏马,经考证,此为一匹舞马。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4.玛瑙兽首杯
唐代,1970年出土于西安城南何家村。又名金嵌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这件国宝象征着富贵与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赠送给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凡,是东西方文明碰撞火花而诞生的重要文物。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45. 景云铜钟
陕西西安景云寺的唐代遗物,距今已有1300年历史,除夕夜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46.银花双轮十二环杖
1987年4月,关闭了千余年的法门寺地宫神秘大门被打开,这根法杖也随之被发现,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47. 八重宝箱
八层宝盒中的第一层,藏有佛陀的手指舍利。
48. 铜塔
唐代在法门寺地宫出土,塔内安放有迦罗波安鸟纹鎏金银棺,迦罗波安鸟纹鎏金银棺盖内安放第四佛指舍利。
49.铜嵌金银四龙四凤图案
该器属战国时期,是国内首次以真实形式生动再现战国斗拱的器物,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0.“五星东升”护臂
蜀锦,汉代,源于古蜀国,被列入第一批禁止出境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件蓝底白锦护臂上织有八个汉字:“五星东升,福泽华夏”,震惊世界。
51.中山王铁足铜鼎
属战国时期,云钮下方及足部上方壁、盖刻文字共计469个,是战国金文中文字数量最多的一件,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52. 刘胜金丝玉衣
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出土。全套“玉衣”共含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此外颈下有玛瑙珠48颗,腰间有玉带钩。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53. 长信宫灯
属西汉时期,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捷所藏,是一件实用美观的灯饰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54. 5 铜屏组件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发掘过程中,出土文物中包括一块刻有“文帝印”的金印和一块刻有“昭宣”的玉印,证明了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五大考古发现之一。
55. 玉角杯
西汉,1983年南越王墓出土。是明代以前唯一的汉代作品,在玉器史上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56、帛画《人骑龙》
这是一件战国中后期的文物,画的局部用金、白粉描画,是目前发现最早用此法描画的作品,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57. 帛書人物龍凤畫
1949年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8. 直下素纱禅袍
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重49克,轻如烟,薄如蝉翼。织造工艺精湛,实为艺术品。此纱衣当为辛追所作。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59、马王堆一号墓木棺
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棺椁由一块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
60、马王堆一号墓T型绢画
这幅帛画覆盖了辛追一号墓的内棺,画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描绘了天界、人间和阴间的景象,体现了西汉初期的道教思想。学者们认为,帛画的作用是引导亡灵升天。
61. 红地云珠日天锦
属北朝时期,此织物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62.西夏佛经《吉祥法口续经》
纸本,西夏时期。这是一部西夏译本的藏传佛教经典,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书籍之一。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推进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63.青花釉里红瓷仓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景德镇出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楼阁式瓷仓,是1979年9月省文物商店协助丰城县文化馆收藏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十分稀有,作为一件有明确年代的楼阁式瓷仓,至今尚属孤例。
64. 竹林七贤砖印画
南朝。由300余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嵇康、阮籍、山涛、王容,另一部分为向秀、刘伶、阮咸、容七七。八人席地而坐,有的弹琴歌唱,有的点头聆听,人物之间以树木相隔,完美体现了对称美学。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