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家港陵塔官方网站-太仓公墓浏河墓区-浏家港陵园-浏河公墓价格-浏河墓地价格-浏河公墓一览表-浏河陵塔公墓-浏河壁葬墓区

    墓园地址:浏家港三里村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家港陵塔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现代葬礼仪式的制定

发布时间:2024-07-12 20 浏览: 147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主要由《周礼》所制定,历朝历代虽有变动、有得有失,但基本内容和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魏晋以后,我国在较长时期内,有一个比较稳定、繁荣的时期,特别是唐朝的建立,结束了持续四百多年的社会混乱局面。初唐的两位君主——唐高祖和唐太宗,都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为了维持李唐王朝的稳定发展,极力推行“法治”与“礼制”并重的治国方针。比如在法治方面,制定了《唐律》,在礼治方面,有《贞观新礼》,后来,唐玄宗还制定了《大唐开元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法律体系还是礼制,都对丧葬有着详细的规定,有些甚至特别严格。这是继《周礼》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通过国家力量将丧葬仪式达到全面“规范化”的高度。加之其基本精神仍是儒家的孝道和忠义,因此对后世丧葬仪式规范的制定影响深远。

唐朝灭亡,五胡乱华,中国再次进入大分裂时代,在这种动荡的国情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许多珍贵的文献书籍也毁于战火,更别说丰厚的葬仪,更别说祭祀的流传了。

随着宋朝的建立,国家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同时,由于国家对文官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管理方式,历朝历代的文献编纂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资治通鉴》、《太平御览》、《册府元规》、《文苑英华》、《全唐散文》等几部大型著作的成功编纂,可以说明这一点。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许多文人得以心平气和地研究代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其中当然不乏儒家经典。南宋时期,涌现出朱熹(1130-1200)等一代儒家大师,他在探索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既源于儒家思想又不同于儒家思想的范畴——理学。其中,就有很多关于丧葬理论的论述。 这些理论在《朱熹家礼》一书中有突出的体现。

朱熹作为我国最著名的理学家,所创立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一生著述颇丰,而《朱熹家礼》一书则是朱熹在理学中影响最大、接受度最高的著作。《朱熹家礼》分为《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卷,内容涵盖了个人日常生活从生到死的各个方面。它继承了儒家经典《三礼》的精髓,遵循了二程,打破了自古以来“礼不传于庶人”的不正常现象,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可。同时也为明清时期宫廷和文人普及和推广儒家丧葬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至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生活与这些努力息息相关。

朱熹在《家礼》中把葬礼分为很多步骤,单单在下葬前,就有始末(病人去世,称为始末)、沐浴、更衣、祭祀、立位、供食、坐灵座、丧魂、立旗、小葬、大葬、做丧服、早晚哭祀、供食、丧葬、祭祀、丧葬、闻讯、赶丧等步骤,这些步骤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第一天包括沐浴、更衣(即送葬者将别人送来的物品陈列出来)、​​祭祀(供奉祭品)、安放遗体的床(搭设安放遗体的床,上面铺上席子、被褥、枕头等,第一步是在上面摆放大带、黑衣、袍子、汗衫、袴袜、丝绸、裹腹带等,然后将遗体带入外帐,安放在沐浴床的西侧,将遗体移到上面,将遗体生病时所穿的衣服、内衣全部脱去,换上新衣服,但不要穿头巾、黑衣、鞋子)、放米(即在死者嘴里放入不易腐烂的物品,防止死者嘴巴因水分蒸发而凹陷,影响面容的美观。早期放米,后来放玉器)、安放神位安座、做灵挂、祭奠旗等物品,第二天是小棺(就是把死者前一天没穿的头巾、黑衣服、鞋子放进去),第三天是大棺(就是把死者放进棺材里),每一步都要在送葬者哭泣的陪伴下进行。设计了这么多步骤后,朱棣马上对每个步骤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此复杂而苛刻的要求,为清末民国时期的丧葬改革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元朝建立后,虽然比较注重吸收汉族文化,但是由于他们是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与汉族差别较大,时间又不长,所以在丧葬习俗方面基本没有融合的趋势。

进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幼饱尝艰辛,所以登基后,十分强调对父母要“孝顺”,亲自起草祭文,下令全国效仿。全文如下(引自《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

“某年某月某日,孝孙子和家眷来到高祖父和母亲的灵前说:过去,我们的祖先接手养育我们的子孙,辛勤劳作供养他们。每逢四季来去,就根据气温的冷暖增减衣服,节衣缩食。他们担心亲近水火,或被蚊虫叮咬,或害怕生病,采取各种措施照顾,唯恐不安全。这种担心从未间断。子孙得以立足,走到今天,全是祖先们的辛勤劳动。我虽然想报答他们,却无以回报。如今正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天气由暖转寒,我感恩过去,不禁永远缅怀他们。 我已备好酒菜汤饭,供全家眷属享用。

受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行为的影响,明朝非常重视丧葬仪式。皇帝或皇后第一次去世时,各寺院都要鸣钟三万下。此外,他还命著名谋士朱升撰写了《斋文》,这部书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大意是:祭祀斋戒期间,斋戒者要禁食荤食(用大蒜、韭菜、葱等香料烹制的菜肴,但不禁止吃肉)、禁饮、禁房事,禁食数日(一般为三天),然后祭祀天地、祖先等神灵。 不仅如此,还规定了斋戒者的行为准则:“斋戒者,外无所为,斋戒者,内无所束,沐浴更衣,住外屋(即斋戒专用场所),不饮酒,不吃肉,不探病,不奔丧,不听音乐,不处理刑事案件,是为斋戒。严谨慎重,有事思虑,就想所祭祀的神,如在上或左右,一心一意,不住片刻,是为斋戒。”这种斋戒在当代中国大陆已不多见,但在海外华人圈子里还保留着。

由于受到朝廷的重视,一些文人开始撰写讲解丧葬仪式的通俗读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西新建人程登基(署名西昌程登基)所著的《有雪琼林》。该书原名《有雪续志》或《成语考》。清代邹生迈在原文基础上作了大量增补、注释,最终定名为《有雪故事琼林》(明代程登基撰,清代邹生迈补注,宋鑫、薛鸿等注,《梦雪全书》)。

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并在旧乡村学堂中盛行起来。其原因有二:一是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天文地理、人伦、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工艺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知识和词汇,犹如一部微型百科全书。二是在形式上,采用排比句,有四言句、五言句、七言句,一般文字简练,排比工整,通俗易懂,易学易懂,易记易懂,可以说是继朱熹《家礼》之后,最受欢迎的启蒙读物。 如今,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虽然不识字,却熟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能背诵各种礼仪,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周易》的广泛传播。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丧葬礼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8年11月23日,著名文化人物胡适的母亲去世。为了弘扬新文化,胡适在母亲的葬礼上,做了几个方面的试验性改革。比如,他简化讣告,删除了旧讣告中“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若不自己死,祸将传给亡母”等空话。他不仅不接受亲友赠送的陪葬品,自己也不购买,只接受香火、挽联等物品,不请僧人、道士。

对于这次改革,胡适本人在总结办理丧葬的经验时也说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把古代礼仪遗留下来的虚伪仪式全部删除,另一方面把后人所加诸的野蛮迷信仪式全部删除。只有把这两个方面都破坏了,才能有合乎人性、适合现代生活的葬礼。”(摘自周吉平《北京丧葬史》,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第109页)由于胡适是社会上知名的人物,这种行为对脱胎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民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走在潮流前面的人纷纷效仿,有的延续古风,有的不古不今,老式长袍夹杂着西装革履。 对于这种现象,胡适也束手无策,认为“这是一团乱麻,毫无道理。”(见周吉平《北京丧葬史》)

现代殡葬礼仪服务_现代殡葬礼仪_殡葬现代礼仪图片

胡适的丧葬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讣告,删去大量空洞的手续;

2.不接受纸质陪葬品;

3、不要当和尚、不要当道士;

4、不按朱熹《家礼》要求每一步都要有人陪同,而是“哀至极,随哭而泣”;

5、改革祭祀仪式。这个祭祀仪式不是埋葬后的祭祀,而是葬礼前的祭祀,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哀悼仪式。 胡适对其改革作了如下描述:“宗族公祭:(宗族成员亲自担任祭司)依次站立。入席。侍奉神灵。三拜。三供。诵读祭文。(祭典上列有来祭之人姓名,不可或缺。)辞别神灵。祭典完毕。亲属公祭,不要亲属‘送祭’,将欲来祭的亲属一并请来。设主祭一人,辅祭二人,其余人随祭。不请外人当侍祭,无‘三供’。以往需七八天的祭祀,改新礼十五分钟即可完成。仪式如下:依次站立。主祭入席。随祭入席。 关注灵魂。鞠躬三次。阅读祭祀文本。与灵魂告别。仪式结束。感谢你的牺牲。”

6.简化葬礼;

7.简化要点;

8、不要请风水师来选择墓地位置;

9、丧服:穿丧服的时间只有五个月零十几天。

不管怎样,胡适的丧葬改革是建立在非常肥沃的封建土壤上的一次尝试,是一次破除了很多封建迷信因素的丧葬改革,虽然不彻底,当然也不可能彻底,虽然是个人行为,但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是值得推崇的。

十年后,1928年,时任礼仪制服修订委员会主任、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和内政部部长薛笃弼认为各地丧葬习俗繁杂,不利于新丧葬习俗的形成,为改变这一现象,制定了《丧葬礼仪草案》,全文如下:

1. 报告死亡。

人去世后,家属通过登讣告、登报等方式通知亲朋好友。

2.亲自安葬遗体。

1、殡仪馆举行葬礼仪式,向死者鞠躬三拜。2、摆放丧器。3、遗体入棺。4、盖棺。5、殡仪馆向棺材鞠躬三拜,亲朋好友向棺材鞠躬一次。殡仪馆鞠躬一次,感谢守棺人。仪式结束。

3.接吊。

宾客在灵柩前鞠躬三次,葬礼期间奏乐,葬礼结束后,葬礼主持人表示谢意,鞠躬一次。

4.祭祀仪式。

1. 依序站立。2. 奏哀乐。3. 主祭就位。4. 拜见神灵,在神灵前鞠躬三次。5. 献祭(限鲜花、酒、果等)、奏乐。6. 诵读祭文。7. 送别神灵,在神灵前鞠躬一次。8. 奏哀乐,仪式结束。

5. 其他精神力量。

A.来宾送别仪式:1.入座。2.奏哀乐。3.在灵柩前三鞠躬。仪式结束后,葬礼主持人再鞠躬一次,以表谢意。

B.丧礼仪式:1.入座。2.奏丧乐。3.在灵柩前三鞠躬。

6.葬礼。

先放吊旗,后放对联、花圈、乐队、神像亭、送葬队伍、主祭、灵柩。(对联、花圈、乐队、神像亭等无需放。)

7.葬礼。

A. 主丧者主持葬礼:1. 入座。2. 奏哀乐。3. 诵读葬礼文本。4. 鞠躬三次。

B、丧主祭墓仪式:1、入座。2、奏哀乐。3、在墓前三拜。

C、送葬仪式:同上。送葬仪式结束后,送葬者表示谢意,并鞠躬三次。

附则:

丧葬服饰:礼服或军服。遗体以被子为限,不得佩戴金、玉、等贵重物品。

丧服:白色衣服、白色冠冕。

1、僧道举行祭祀的旧俗,一切纸质陪葬品、龙杆、匾额、旗帜、锣、伞、扇子等,一律废止。

2、纪念死者,可用画像,上面刻上死者的姓名、生卒月份、年龄等。若用神位,则应废除给死者命名的旧俗。

3、丧葬要从简,丧礼、丧联、丧旗、丧礼、花圈等物品要少用,锡纸、纸烛、纸盘、丧葬用品等一律废除。

这部《丧葬草案》公布之后,获得了社会的极大认可。从胡适的丧葬改革到蔡元培起草《丧葬草案》,核心精神都是要破除封建迷信,简化繁琐的丧葬礼仪流程,节省财力、物力、人力。这代表了中国现代丧葬改革的方向。但也应该看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丧葬习俗不可能通过几项礼制规定在一夜之间就被废除。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能够实质性约束丧亲家属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废除习俗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中国几千年丧葬习俗中最大的一次变革,应该说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944年夏,中共中央警卫团普通士兵张思德在安塞县烧炭时,炭窑突然坍塌。他在抢救战友时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指示有关负责人:张思德遗体要运回延安安葬,要有意义,但不能浪费。1944年9月8日下午,“张思德同志追悼会”准时开始。会场前的土台上摆满了花圈。 毛泽东还让卫兵以他的名义制作花圈,并亲笔题写挽联“向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追悼会开始时,毛泽东敬献花圈,向张思德同志的灵柩和遗像三鞠躬,随后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讲话。

通过这次追悼会,毛泽东明确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并说出了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有决定性影响的一番话:“今后我们队伍里不管死了什么人,不管是炊事员也好,战士也好,只要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办丧事,举行追悼会,这要成为一种制度,也要向人民推行这个办法,本村里死了人,我们也举行追悼会,这样,表达我们的哀悼。”(《毛泽东选集:为人民服务》,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版,1969年6月安徽第6次印刷,第906页)这段话,确定了建国后丧葬方式和礼仪改革的方向。 毛泽东亲自参加一个普通士兵的追悼会的意义不仅如此,在丧葬仪式改革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应该说,“追悼会”式葬礼与中国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对死者的政治评价为中心。

然而,在近代中国殡葬礼仪改革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种“科学”论调。总有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葬礼、埋葬、祭祀耗费金钱、人力、土地资源,应尽量减少。科学主义还认为“葬礼”、“埋葬”、“丧葬”、“祭祀”中的一些哀悼活动是迷信,是纯粹的价值浪费,应尽快杜绝。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造成毁灭性的影响。以我的拙见,人是会死的动物,生与死是人生的两极,死亡是人类最恐惧的对象,也是最痛苦的结局。葬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承担起缓解人类这种恐惧和痛苦的任务,实现生者与死者、人与“神”的和谐。人类永恒的希望就是让自己的生命永垂不朽。 历史上为何会出现那么多不同的丧葬仪式?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人类希望在“阴间”永远延续生命。无论是土葬、水葬、天葬、树葬、火葬、二次安葬等,都承载着人们对永生的期盼。人类文明和文化传统的精髓——哲学和宗教为人们实现永生提供了理念基础,如中国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仙”;中国道教“生死一元论”;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中的“天堂”等。人类如果能达到超越死亡的境界,就真正实现了人与自我的和谐。因此,试图减少甚至杜绝悼念、祭拜死者的活动,并不符合人性和人性。 例如,殡葬业普遍实行的一种做法,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丧葬过程,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现代工商社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追求单位时间内最大可能的利润;这反映在殡葬业上,就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尸体的葬礼和安葬过程,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种观念和做法没有意识到殡葬业与任何其他行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传承事业,里面包含着死者、亲属、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互动过程。太短太快的殡葬过程实在没有考虑到丧亲者遗属的悲痛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需要相当的时间来抚慰悲痛心理。一般来说,丧亲者的悲痛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就会成为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典型的例子是,一些丧亲者在葬礼后,没有了生存的欲望,变得“灰飞烟灭”,甚至自杀追随死者,造成个人生活和社会悲剧。传统中国社会主张守丧三年,后来改为守丧一年或三个月。这不应被视为完全不合理,其实是非常人性化的安排。因此,殡葬业应该尊重死者亲属。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