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风蓬岭二号墓盗洞被薄膜覆盖,一些树枝压在上面。图片来源:陈飞
拉开覆盖的薄膜,黑暗的隧道入口清晰可见。
2006年发掘的王城风蓬岭一号墓,因墓主人身份高贵(可能是刘姓长沙王的王后),出土文物稀少珍贵(如金缕玉衣残片等),备受关注。然而,记者昨日从有关方面获悉,距离一号墓三四公里的风蓬岭二号墓前已遭盗墓。记者昨日前往盗墓现场,发现盗墓洞口已被掩埋,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近三个月来,长沙及周边地区至少发生了三起大型盗墓案件,一系列盗墓案件引起人们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案件
长沙汉代皇家陵墓遭盗
风鹏岭二号墓位于望城县兴城镇银杏村,距离公路不远。记者翻过一堵矮墙,没多久就爬上了墓葬所在的一座小山丘。盗洞位于山坡上,现已贴上薄膜,薄膜上压着一些树枝、竹篾等物件。记者掀开薄膜的一角,隐约看见了漆黑的盗洞。这时,一名保安走了过来,阻止记者拍照。保安向记者证实,不久前这里确实发生过一起文物盗窃案。
当地一些村民也知道2008年底发生的盗墓事件。但古墓究竟长什么样?出土了哪些文物?村民们并不了解。一名村民说:“当时公安局、文物局的人来过,他们在墓旁挖了好多沟,还发现了一块丝绸。”另一名村民描述说,丝绸底色为绿色,上面绣着一只凤凰,“凤凰好像是黄色的。”
长沙市文物局局长曹林介绍,被盗古墓经专家鉴定,确实是一座汉代皇家陵墓。
据了解,2008年12月29日上午9点55分,望城县文物局接到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电话举报,风蓬岭二号墓被盗。文物局工作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核实。2006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望城县文物局在对风蓬岭一号墓东南方向的王家坞山进行勘察时发现了二号墓。根据在山边发现的夯土遗迹及勘探结果,确认该墓为汉代长沙王或王室成员之墓。
现场
盗墓者已进入主墓室
12月29日下午,市考古研究所、望城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专家赶赴盗墓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在墓葬西北方向发现一个直径约1米、深约10米的盗洞,盗洞周围散落着墓顶、棺材碎片以及盗墓者留下的衣物、罐子等。市考古研究所专家对散落的棺材碎片进行分析,认为盗墓者进入了主墓室。由于盗洞下部已部分坍塌,工作人员无法进入,墓室被盗程度尚不清楚。
据曹林介绍,该墓葬被发现后,望城县文物局与墓葬所在地的一家房地产项目签订了强制协议,由该房地产项目负责对该墓葬进行看守。望城县文物局负责人介绍,县文物局已对墓葬所在地进行了回填,并做好了相关保护措施。
12月30日下午,望城县公安局牵头成立专案组,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分析
为何盗墓事件频发?
2008年12月,岳麓区天马山汉墓被盗;2008年12月29日,王城风蓬岭二号王陵被盗;2009年2月1日,宁乡县七星连珠阵战国墓葬被盗,多处被挖洞……一系列盗墓案件引起人们的关注。盗墓现象为何如此猖獗?
“建国后,长沙地区盗墓案只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生过一次,而且多年来都很平静,为什么最近突然猖獗起来?”曹林分析说,近年来,很多“鉴宝”节目都把重点放在向人们展示某件文物价值几十万甚至几千万,注重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一件宝物,而忽视了文物的精神文化价值。“这种唯钱观促使一些人铤而走险,希望一夜暴富。”
曹林认为,盗墓猖獗的另一个原因是文物保护不力。“文物受法律保护,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是文物最大的保护伞。如果民众的保护意识淡薄,文物的损坏和流失就会非常严重。政府部门不可能派出人力、物力去保护这些尚未发掘的古墓葬和遗址。文物保护应该是一种社会公共道德。”
据悉,从已破获的案件分析,犯罪分子已形成盗窃、运输、倒卖、走私、出口“一条龙”网络,形成相对固定的文物犯罪网络。很多犯罪团伙的通讯手段比文物保护工作者更强,利用卫星定位仪、雷达等进行通讯,文物保护往往跟不上盗墓者的步伐……
问题
探测到古墓之后,我们为何不主动去挖掘呢?
记者发现,王城风棚岭二号王陵、岳麓区天马山汉墓、宁乡县“七星连月”布局战国墓葬等,都是被文物部门发现的古墓。那么,文物部门为何不主动发掘呢?难道真如有些人所说:“文物部门只能跟着盗墓贼走?”
对此,曹林解释道:“文物发掘分为主动发掘和抢救性发掘。所谓主动发掘,就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主动申请对一定区域内的墓葬或遗迹进行科学发掘;而抢救性发掘,是指基本建设时,对位于建设基地的遗迹或古墓葬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主动发掘是主动的,抢救性发掘是被动的。一般来说,文物部门不主张主动发掘。王城风蓬岭二号王陵、岳麓区天马山汉墓、宁乡县“七星连月”布局战国墓葬等,都上报了国家文物局,但国家文物部门相关专家并不主张主动发掘。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曹林还表示,文物管理涉及文物、规划、民政等部门;文物市场涉及工商部门;文物执法涉及公安部门。因此,各部门要共同承担起文物保护的任务。
从风蓬岭一号墓猜二号墓……
记者 田芳
风蓬岭二号墓到底值多少钱?盗墓者到底盗走了什么宝物?我们无从得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回顾风蓬岭一号墓被发掘时的情景,猜猜二号墓发生了什么。
风蓬岭汉墓位于长沙市郊望城县风蓬岭。2006年3月10日,风蓬岭一号墓的发掘正式开始。发掘历时7个月。10月12日,考古人员将出土文物向公众展示。由于这座墓葬附近可能还有其他墓葬,也就是说风蓬岭汉墓有可能是一个汉墓群,所以这座墓葬被命名为风蓬岭一号墓。
墓主人
从墓葬内的“黄长题丑”纹饰判断,该汉墓的陪葬规格为帝王级,高于马王堆汉墓的侯级。根据墓内葬式及出土文物,墓主人身份可能为刘姓长沙王的一位王后。
出土文物
该墓虽然遭盗,但仍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
金缕玉衣残片。这是江南地区首次出土金缕玉衣残片和大量金缕,证明墓主人享受汉代帝王的丧葬规格。金缕玉衣为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服饰,在江北地区共出土8次,而江南地区仅在衡阳出土一件丝缕玉衣。
金饼。此次出土的金饼共计19块,每块直径6厘米,重约半磅(约250克),上面刻有“V”字图案。据考古学家介绍,金饼是一种货币,也体现了当时王室的富裕程度。
铜器。共出土铜器30余件,包括一口高45厘米的铜钟和一盏铭文铜灯,精美绝伦。铭文铜灯圈足边缘刻有“铜高二尺,重二十二斤七两,长沙元年造”字样,证明长沙国有自己的年号。
漆器。由于墓葬曾被水浸泡,漆器大部分已腐烂,只剩下漆皮。在保存完好的数十件漆器中,一件漆耳杯上有“长沙王后杯”、“张姬”等字样。有的漆器用铜扣(器口带铜环的扣子)和扁金饰(漆器上贴金)。考古专家结合墓中出土的五朱钱和漆器上的文字,判断墓主人为西汉中晚期刘姓长沙王的王后。
玉器。出土两件玉璧,直径分别为28.3厘米和17.4厘米,一件玉圭,长18.5厘米。玉圭是汉代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礼器,这是湖南省首次出土。(记者田芳)(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