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网剧《鬼吹灯之怒海狂澜》自开播以来就备受热议,讲述的是民国军阀割据时期,湘灵、半山两大盗墓流派联手盗墓的故事。那么,历史上最早的盗墓事件是什么时候?盗墓者真的能用鼻子闻到墓穴的年代吗?盗墓史上还有哪些令人震惊的故事?
1928年,军阀孙殿英掠夺了清东陵的老照片。
最早的抢劫事件
盗墓之风何时兴起,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盗墓的起源就是有墓可盗,盗墓可以获取巨额利润。换言之,盗墓是因为厚葬之风兴起,厚葬之风越盛,盗墓活动就越猖獗。
一般来说,盗墓者挖墓主要是为了获取墓中的随葬品,有的盗墓者是为了偷盗墓中的陪葬品,有的盗墓者是为了进行政治攻击、压迫等。
有记载的最早盗墓事件发生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被盗墓年代最早的是商代汤王墓,约3600年前。后来汤王墓又被盗过几次,墓内几乎空无一人。据《龙商记》记载,北魏天赐年间,河东人张恩又盗过汤王墓,但只得到一些古钟盘,他觉得这些钟盘没有用处,就全部扔进了江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盗墓高潮。《吕氏春秋》“安史”说:“天下豪门葬,莫不如此。自古至今,无不亡国也。未亡之国,皆盗墓。吾闻所见,齐、荆、燕灭亡,宋、中山灭亡,赵、魏、韩灭亡,皆前国。此后亡国无数,大墓皆盗。”由此可见当时盗墓之猖獗。 史书上记载的著名墓葬有晋灵公墓、齐景公墓、管仲墓、吴王阖闾墓、魏襄王墓、魏安阖王墓、魏哀王墓、赵简子墓等。
帝王陵墓难逃被盗的命运
秦汉以后,三国、晋朝、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当时很多名人墓葬被盗,有的在后世遭遇不幸。刘备、孙策、东吴大将吕蒙、诸葛亮之弟诸葛瑾、东晋大臣桓温、南朝武帝陈霸先的墓葬均被盗。这些是记载下来的墓葬,没有记载的我们就不知道了。
唐代皇陵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除唐高宗乾陵外,其余十八陵,即高祖献陵、太宗昭陵、中宗定陵、睿宗侨陵、宣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穆宗广陵、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宣宗镇陵、唐玄宗建陵、唐玄宗崇 ...懿宗李隆基、僖宗李隆基、景陵均被后梁景升军都督温韬劫掠一空。
五代时期的许多帝王陵墓遭到盗掘,其中晋王李克用墓和南汉王刘延墓被后人记载下来。
宋徽宗、钦宗被金国俘虏,死于北漠狱中。宋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真宗永定陵、仁宗永昭陵、英宗永侯陵、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等七座帝陵均集中在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巩县东靠虎牢关,南依嵩岳少室山、太室山,北临黄河,伊洛河贯穿全境,“山川风脉”皆佳。但这并不能挽救帝陵的厄运。 北宋灭亡后,皇陵首先遭到盗掘的是伪齐皇帝刘裕。金末,宋太祖赵匡胤的山陵被盗墓贼掘开,玉带、珍宝等物品被盗走。金亡后,蒙古人的铁蹄再次踏入巩县宋陵,陵墓被“犁成废墟”,仅剩下几块巨大的石刻。 与北宋相比,南宋六陵(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福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的境况更加惨烈。
明清两代的皇家陵墓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和破坏。
你的鼻子能分辨出坟墓的年龄吗?
我国很多陵墓都会设置一些地面地标,比如墓碑、地面建筑等,这些地面地标就成为盗墓贼寻找古墓的坐标。不过随着盗墓活动的猖獗,设置大量地面地标的古墓越来越少。后来很多帝王将相为了防盗,都不再设置地面地标,甚至在下葬时设置了很多可疑的墓葬。
有些古墓年代久远,已经遭到自然、战乱等破坏,没有留下地面建筑,对于这样的古墓,盗墓者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才能找到。
据说有些盗墓贼的嗅觉是常人比不上的,他们只要嗅一下泥土里的气味,就能判断出墓葬的年代、是否被盗过,甚至可以准确区分汉唐墓和明清墓。这是因为汉墓一般没有气味;而明清墓因为年代较晚,且多为砖石结构,所以气味比较浓烈。
盗墓者一旦确定了墓葬的年代,基本上就对整个陵墓内部的情况了如指掌了,因为任何一个朝代的墓葬中器物的摆放都有自己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他们就能确定墓葬的结构,随葬品的摆放,主墓室里有什么,侧墓室里有什么等等。
最危险的盗墓者
纵观历史,盗墓贼有名有姓,数不胜数,但影响最大的有伍子胥、项羽、刘备、曹操、董卓、黄巢、温陶、刘裕、杨念真、陈奉、孙殿英等,他们的所作所为在中国盗墓史上都无法抹去,其中危害最大的盗墓贼当属五代时期的温陶。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朝一共有21位皇帝,其中9位皇帝的陵墓位于汉墓以北的北山,被称为“关中十八陵”(武则天与李治同墓)。但其中被盗的有17位,首犯便是五代梁国都督温韬。温韬也是历史上盗墓次数最多的人,很多珍贵的文物都被他毁掉了,他确实是危害最大的盗墓贼。
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许多名家的珍贵书画真迹带入昭陵作为陪葬品。可笑的是,将一批书画作品带出陵墓后,不擅文笔的温涛却不是被这些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吸引,而是被外面裱框的华丽丝绸所吸引。他让手下把丝绸全部撕掉,将作品扔掉。史学家推测,王羲之《兰亭序》真迹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可能是被温涛撕碎了。但令人不解的是,在温涛逐一登记的被盗珍宝中,却没有这一篇。后世学者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如果属实,那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幸事。
盗墓史上的“活鬼”
盗墓史上,曾出现过许多离奇、令人费解的“鬼影”事件,至今仍被传为神迹。
最离谱的“活鬼”莫过于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被赤眉军挖开后,同陵不同墓的吕雉皇后看上去活灵活现,却被这些人强奸。当时吕雉已经去世200多年了,这么久了尸体竟然没有腐烂,让人十分吃惊。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埋葬的辛追夫人在地下度过了2000多年后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全世界都为中国古代防腐技术的精湛而震惊。辛追夫人栩栩如生的面容、富有弹性的皮肤让世人见识了湿法防腐的精妙之处。
古代贵族常用樟木、柏木、泡桐等木材做棺材,这些木材具有芳香防虫的功效。汉代的棺材质量上乘,棺壁、顶板、底板均采用坚固的材料制成,棺材内外涂漆,内棺盖用胶漆封住,使棺材密封性好。他们还认为“金玉生寒”,用金玉埋葬尸体可使尸体不腐烂,所以有玉衣玉棺的说法。吕后去世时,就穿着金缕玉衣。
为了防止细菌分解尸体,死者下葬前要先用香水沐浴,再用酒擦洗。这样不仅使尸体“芳香四溢,美不胜收”,还有一定的消毒作用。喷洒酒水,棺材封好后,会加速棺内氧气的消耗,造成缺氧条件。同时,用干净的内外衣、单毯将尸体紧紧捆扎,也有利于隔绝空气,对尸体早期腐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使用汞、砷进行保存的习俗。马王堆女尸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汞处理,二是浸泡。外部水汽渗入,形成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醋酸等成分的沉淀物,起固定作用,成为古尸不腐的关键因素。
埋葬死者时,对墓穴的深度有一定的要求。封建贵族重视深埋,把厚土层视为最佳的遮蔽处,墓穴深而大,要求密闭。在这样的环境下,墓室可以有效地与外界空气隔绝,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持恒定的温度。这可以延缓或防止尸体腐烂。
(来源|读者报 作者|沧海曼月 倪芳流)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