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李白、杜甫的评价
李白与杜甫,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比李杜二人晚六七十年的诗人元稹在《唐前工部尚书杜钧墓志铭序》中写道:“时人谓之李、杜”。可见“李、杜”之说,在李杜二人去世后六十年左右已然有之。
李白与高适、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交情颇深。李白曾写道“爱孟公子,风雅天下知”,可见他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李白与诗人高适(唐代诗人中权势最大的官员)也交情颇深,但二人走的不是同一条“路”,后来关系疏远。李白与贺知章更是要好朋友。李白第一次进长安街,就遇到了贺知章。此时贺的诗文已声名远扬,身为三品官,各方面都算得上是顶尖人物。李白的《蜀道难》让贺知章惊呼:“您真是贬太白金星啊!”从此,李白就有了“谪仙”的绰号。李白第二次进长安,也是因为贺的功劳。但这等人的诗歌光辉、爱国情怀、人格魅力,显然与李白、杜甫不在一个层次上,后人把“李白、杜甫”并列,称为“李杜”,是经过反复权衡,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
闻一多说:李杜二人的会晤,就如同两颗星星的相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除了孔子和老子的会晤外,没有哪一次会晤比这两个人的会晤更重要、更令人难忘了。
李白与杜甫无疑是两座巍峨的高山,两个艺术生命的标本,两根支撑中国文学与东方文明的栋梁。自唐代以来,人们谈及其中一人,一般都会连带提到另一人。事实上,两人相会的记载,文献记载也不过三四首。有人统计过他们诗中互相提及的诗句数量。李谈杜,三四首;杜谈李,近二十首。这个数字,足见杜甫对李白的怀念与在乎。
唐代中叶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兴李抑杜”或“抑李崇杜”两大派别。
喜欢一个人或者不喜欢一个人,喜欢他的作品或者不太喜欢他的作品,都是个人喜好,没有错。但是,有些中国人喜欢分出高低贵贱,喜欢安排座位,喜欢制造戏剧效果。于是就把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找不同,然后干脆对立,褒贬不一,一个胜一个败,以此来判断谁更胜一筹。
如果你喜欢他,你就包容他、保护他;如果你不喜欢他,你就批评他、骂他,或者为了一时的政治需要,去歪曲他。这是我们的错,我们要改。
【古人对李白、杜甫的评价】相关文章:
古人评李清照诗与现代文人评其词04-03
李白、杜甫、李贺的诗风12-18
中秋思乡经典诗歌12-05
《离骚》评论02-11
评价梁实秋06-06
屈原《离骚》评01-31
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02-11
梁启超对徐志摩的评价02-06
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06-08
梁实秋评冰心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