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古艺从浙江省博物馆获悉,特展“妙法佛影——十六国至五代佛教金铜造像”将于11月29日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开幕。展览集中展示全国14个省市区出土的十六国至宋初吴越国金铜造像,旨在展示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佛教的基本面貌以及浙江佛教在华的影响力。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
南朝谢灵运《佛影铭》中写道:“道士法显,自祇陀林以来,详述佛影,尤显神奇。深岩峭壁上,似有身影,相貌端庄,五官端正。”十六国至五代的中世纪,由于祭祀和供奉的需要,金铜铸造开始盛行并延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铜造像艺术。汉传佛教金铜造像作为中国佛教造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南北朝的兴盛、隋唐的鼎盛、五代吴越复兴三个重要阶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清晰的发展脉络。
佛教传播东方
公元前六至五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最初仅流行于恒河中上游地区。后经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推广,佛教开始传播到中亚。汉代,佛教随传教僧侣和商队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于阗、龟兹,向东到达敦煌,传入中国内地。长安、洛阳成为当时翻译佛经的中心。东汉末年,高僧南下,佛教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早期佛教教义与黄老相似,主要以黄老法门传播。魏晋时期,佛教附有玄学,盛行于士大夫阶层。东汉、三国、晋代的佛教舍利多见于墓葬。佛像存在于崖墓、摇钱树、塑像罐、铜镜等随葬品中。佛像身着及肩佛衣,呈打坐姿势,保留了中亚佛像的诸多特点。4世纪末,前秦君主苻坚派僧人送佛像和佛经到高句丽,佛教由此传入朝鲜半岛。6世纪初,南朝梁朝司马达来到大和,建造草屋安放佛像,以供奉。6世纪中叶,百济国王派遣使者进献佛像和佛经,佛教正式传入日本。
统一新罗时期鎏金铜佛立像,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宁波博物馆藏
源于自然的瑞像:十六国至隋代的造像
十六国至隋(公元4至7世纪)是中国金铜造像的第一个高峰期。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教义的兴起,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在北方地区,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304-439年)。后赵、前秦、后秦、北凉、慕容鲜卑建立的燕政权尊崇佛教,形成了长安(今陕西西安)、凉州(今甘肃武威)、中山(今河北定州)等多个佛教中心,小型禅定金铜造像开始盛行。
十六国鎏金铜佛坐像,西安市黄梁乡石佛寺出土,现藏西安博物馆
十六国铜鎏金佛坐像 石家庄北宋村出土 河北博物馆
南北朝时期,各族王室崇尚佛教,译经撰经、修建寺塔之风盛行。南方率先探索中国化的佛教形象。石雕、金铜造像的典雅婉约、宽袍宽带、短小多彩的张氏风格对北方的造像影响深远。
泰昌五年(420)“刘徽铸铜弥勒佛像”河北隆化县出土,隆化民族博物馆藏
南朝铜鎏金菩萨立像,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自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至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出现了大量小型金铜纪念造像。金铜造像以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阳,东魏、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魏、北周、隋都城长安为中心,各具特色。
北魏延兴五年(475年)铜鎏金立佛像,河北满城县孟村出土,现藏河北博物馆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金铜双佛坐像》,博兴县博物馆藏
北魏太和二年(478年)铜捧莲花观音像一尊,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博兴县博物馆收藏。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 北魏太和八年(484年)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出土 现藏内蒙古博物馆
北魏永平三年(530年)制“尚元寿造铜弥勒佛坐像”,新乡市藏,现藏河南省博物馆。
北魏《胡世谦造双佛坐像》,河北省灵寿县三圣院村出土,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张僧珍铸铜鎏金观音立像 河北省灵寿县三圣院村出土,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护中心藏
东魏铜鎏金跏趺坐弥勒菩萨,郑州水厂出土,现藏郑州博物馆
薛明陵鎏金铜菩萨像,公元554年,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博兴县博物馆藏
北周天和五年(570年)马法显铸铜鎏金立佛像 西安未央区出土 西安博物馆藏
隋仁寿元年(601年)“张俭铜观音像”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博兴县博物馆藏
鎏金铜二佛坐像 隋开皇二年(606年) 河北省唐县北府城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隋代“铜菩萨立像”,甘肃镇原县天元子石窟出土,镇原县博物馆藏
盛世佛像:唐代造像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最昌盛的时代。建国之初,佛教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唐太宗即位后,重新检讨佛教教义,严禁民间私自受戒、私铸塑像。贞观十九年(645年)春,玄奘从西域归来,带回657部经书、150颗如来舍利和七尊金檀佛像,并在长安开设译经场,翻译经书。佛教在唐代开始兴起。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佛教迅速发展,各教派纷纷建立流派,塑像风格也逐渐形成。武则天由于家庭出身和政治需要,十分重视佛教。她即位后,下诏“从今以后,佛教高于道教,黑衣在黄冠之前”,并下令各州修建寺庙,铸造大型塑像。武周时期,佛教势力达到顶峰。在佛教兴盛时代的影响下,金铜塑像不仅数量剧增,而且摆脱了南北朝以来的典雅风格,塑像肌肉线条优美,身体比例逼真,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鎏金铜观音立像,唐开元九年(635),首都博物馆
铜鎏金阿弥陀佛坐像,唐永隆二年(681年),北京密云县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天水市水月寺藏唐代鎏金铜六臂十一面观音立像 天水博物馆藏
唐代鎏金铜七佛,1973年临潼直隶乡铜灵寺窖藏出土,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藏
唐代鎏金铜立佛像,榆中县,甘肃省博物馆藏
吴越佛国:五代十国时期的雕塑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北部佛教遗迹稀少,但位于东南方的吴越国(907-978)建立于两浙,定都杭州,被称为“东南佛国”。在崇尚佛教的吴越王钱俶和禅宗、净土宗高僧德少、延寿的共同倡导和推动下,以两浙为中心铸造金铜造像,史无前例。五代至宋初吴越国前楚时期的地宫、塔内,出土了许多五代至宋初的佛教金铜造像,如杭州雷峰塔、金华万佛塔、湖州飞英塔、临海真如寺塔、温州白象塔、龙游湖镇塔、苏州瑞光寺塔、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等。它们的风格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背面的葫芦状镂空火焰纹、收腰上翘的圆形莲花座,极具时代和地域特色。
鎏金铜菩萨坐像,969年,苏州瑞光塔出土,苏州博物馆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龙柱佛像,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五代吴越国鎏金铜佛坐像,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五代吴越国铜观世音菩萨立像,义乌景德寺窖藏出土,义乌博物馆藏
北方的辽朝和西南的南诏、大理国等也崇尚佛教,潍县南安寺塔辽代地宫和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的众多文物反映了当时两地汉传密教的盛行。
辽代“金座银佛”,河北威县南安寺塔地宫出土,现藏威县博物馆
辽代“线刻铜镜”,北京房山云居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云南省博物馆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出土大理国“金身阿弥陀佛坐像”
大理国鎏金银菩萨坐像,大理崇圣千寻塔出土,云南省博物馆
汉藏融合
宋代以后,中国佛教更加本土化、世俗化。后梁真明二年(916年),布袋和尚在明州岳林寺圆寂。宋代吴越高僧赞宁在《宋代高僧传》中首次记载了布袋和尚转世为弥勒佛的故事。其形象中塑造的大腹弥勒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特征。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宜兴法藏寺转轮圣王地宫中,曾出土一尊中国式大腹弥勒像,名为“弥勒”。
公元七世纪,印度后期密宗传入中国西藏,经吐鲁番统治者大力推广后,经西夏传入元朝,成为国教,明清两代上层统治者沿用。在元、明、清三代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下,藏传佛教产生了大量的金铜造像,在后世的金铜造像中独树一帜,成为佛教金铜造像的主流。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