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埋藏已久的寺庙遗址被发掘,大量佛教文物被出土。这些成果不仅让寺庙昔日的辉煌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也让人们看到了千年灿烂文化的另一面,令人着迷。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发掘成果记录下来,让寺庙文化不至于失传。
1. 青龙寺遗址
在西安市东南郊铁鲁庙村北高地上,有一处名字颇具诗意的地方——乐游园,盛唐著名佛教寺院青龙寺就坐落于此(图18)。
宋敏求《长安志·新昌坊》“青龙寺”注云:“原为隋灵干寺,始建于开皇二年(582);隋文帝迁都,将城内陵墓移至郊外,遂建此寺,故名灵干寺。武德四年(621)废。隆朔二年(662),城阳公主又提议立为观音寺。起初公主病重,有苏州僧诵观音经祈福痊愈,故得名。景云二年(711),改名为青龙寺。”徐嵩《唐两都城坊考》卷三“新昌坊”注“青龙寺”亦同。修建青龙寺的最初目的是隋文帝杨坚扩建新都大兴城时,将城内原有的坟墓移到郊外,为纪念和超度这些亡灵而建。到了唐代,已具规模,总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占整个新昌坊的四分之一。根据近来的考古发掘资料,青龙寺的建筑风格属于隋唐早期。塔居中,塔前有门,塔后有殿堂,估计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有回廊。内有上、中、下藏经院、传元院、塔院等五六个大院落,各院落的塔、佛殿都极其精美。山门、回廊、殿堂等处还绘有吴道子、王少英等所绘壁画,此种布局见于东汉白马寺、徐州浮图寺、北魏洛阳永宁寺等寺院的记载。
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圆寂800年后,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遇上金刚萨埵,接受头上浇香的“灌顶”仪式,从此将密法传于世间。青龙寺是唐代密宗(真言宗)的大型寺院,对密宗在汉地及日本的传播影响深远。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僧人是慧果和尚(752-805),他是“开元三祖”之一不空和尚的六位著名弟子之一,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
惠果姓马,京兆府万年县(今西安市)人。九岁随圣佛寺昙真学佛经,十七岁入内寺,请不空传授密法。二十二岁得善无畏弟子宣超传授藏界密法。他将藏界密法与不空传授的金刚界密法融为一体,创立“金藏界不二论”。他的名声远播海内外,许多国家的僧人都来长安请惠果传授佛法。
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僧人空海(图19)奉天皇旨意,带上袈裟和国书,随唐使藤原和之来到青龙寺。惠果十分赏识他的才华,赐他“般若波罗蜜多”法号,授他大阿阇梨(师)位传法,成为密宗第八代宗主。空海在长安学佛三年后,惠果圆寂。空海悲愤地为他撰写了墓碑,并于同年带着惠果的《大日如来剑印》、《十八印》、《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等书籍和454卷佛经216卷回国。他在日本天皇的支持下,传播密宗,在日本创立真言宗,并最终在高野山开辟了日本佛教的一大圣地——金刚峰寺,流传至今。醍醐天皇时期(897-930),空海被追授“弘法大师”称号。
空海不仅把密宗理论带回日本,还带回了中国佛教建筑风格。他完全按照青龙寺的布局,在皇宫内修建了真言院、观世音菩萨院、开台院等建筑。他带回的《真言五祖图》据说是中国著名画家李真等十余人的作品,是少有的传世唐代画作。连同他写给最澄的三封信,即《普宣经》,都被视为日本国宝,保存在京都的教王护国寺。
和唐代许多著名的佛教寺院一样,青龙寺不仅是佛教徒的圣地,也是名人文人抒情、郊游的场所。李商隐的“晚间心绪不宁,驾到古原。夕阳无限美却近黄昏”的诗句便在此吟诵。朱庆余的《青龙寺铭》诗句,让人有种远离世俗,任凭想象驰骋的感觉。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处“人间清静处”的景象:“寺院因山巅而秀美,夕阳西下可登高远眺。青山为佛阁,红叶满僧廊。竹色接平川,上头虫声。最惜东西幽静,因近楚城垣。”
可惜,受唐武宗“怀昌之乱”的影响,青龙寺荒废毁坏,长安仅存慈恩、见福、西明、庄严等几座寺庙。唐玄宗初登基时,曾允许恢复长安的一些寺庙,其中就包括青龙寺,但改名为“护国寺”,但人们还是习惯了青龙寺的名字。此后,寺庙的宏伟规模再也没有恢复,反而相继遭到破坏。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以后,寺庙全部被毁,地面建筑荡然无存。以致长期以来,人们误把铁炉寺西北一公里处的石佛寺当成了青龙寺的所在地。近代日本僧人和田弁瑞、卡智哲田等来西安时,均在石佛寺墙壁上题写诗文。
196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在乐游园田野中调查寻找青龙寺遗址,并于1973年至1980年在此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发掘。共发现遗址7处,对其中两处进行了发掘,确认为塔址和寺址。另5处根据发掘情况推测为寺院的廊道、殿堂或僧舍等遗迹,还有两处遗址情况不明。出土了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还有少量的佛教器物,如铜鎏金小佛像、银质小佛像、三彩佛像残片、红陶小塔、经幢残片、壁画残片等。从这7处遗址的发掘情况看,其布局分属两组建筑。西组有三座建筑位于同一条南北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中门、木塔、大殿。东组有四座建筑,其中一座为寺址,位于西塔址以东50余米处。现仅存寺址夯土基座及部分散落的水廊。寺址之下亦为早期寺址,长宽约28米。由此可见青龙寺遗址曾两次重建,分别为早期和晚期。塔基为早期建筑,这种前塔后殿的建筑形式,是隋代以前佛教寺院建筑的常见形式,东佛寺之下的早期建筑遗址可能与塔基相同。这些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一时期庭院式建筑风格已完全被佛教寺庙建筑所吸收。
青龙寺考古发掘报告的发表,引起了日本考古界、佛教界以及空海故里民众的高度关注。为了纪念这位佛教大师,日本佛教界于1981年在青龙寺修建了空海纪念馆(见彩图6)。碑高16.5米,记载了空海的履历,以及立碑的过程和意义。1984年9月8日,空海圆寂1150周年之际,日本真言宗在此修建的另一座纪念堂——惠果与空海纪念馆正式落成,青龙寺被日本真言宗视为祖寺。
如今的青龙寺不仅是海内外佛教弟子参拜的圣地,也是游客观光的好去处,尤其是在樱花飞舞的四月,欢声笑语伴随着五彩缤纷的樱花落在乐游园上,让人有种静待落日的冲动……
2. 西明寺遗址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组为配合西安供电局白庙变电站工程建设,对西明寺遗址东端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达7500平方米。从已揭露的遗址平面布局看,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北两部分为主院落,中心建筑为庙遗址,庙遗址南面为四面有回廊环绕的院落;主院落南面为西南院落和东南院落;东面为庙墙。庙遗址下方,还存在早期建筑遗址。在已发掘的遗址部分,庙遗址、回廊、院落等布局严谨,窖藏、水井、排水渠、渗井等附属设施也十分齐全,为典型的唐代回廊式院落布局结构。但其规模与《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所记载的规模达数里的寺院的壮观景象相比还相去甚远,已发掘部分仅相当于西明寺总面积的十五分之一。
西明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主要分为建筑材料、佛教文物、碑刻和生活用品四大类。
建筑材料有长砖、方砖、扁瓦、筒瓦、脊瓦、脊砖、脊瓦等。
佛教舍利比较多,有200余件,主要为金铜、陶器、石器等不同材质的佛、菩萨造像,或立或坐,姿态各异。但其体型都不大,金铜造像残高最大的为14.5厘米,最小的仅有5.5厘米,一般高度在8-10厘米之间。陶器造像大多高6厘米左右,石器造像高度在9-10厘米之间。且造像残损都很严重。对于金铜佛像,由于出土前曾被浸泡在井中,因此锈蚀严重,很多造像已经锈蚀在一起。陶器造像有两种不同的形制,一种是将整件作品雕成龛,然后在龛内雕上带有讲经印的佛像,盘腿坐在莲花座上。该类造像出土时已残破不堪。另一类造像无龛,直接雕出立佛或坐佛像,佛身两侧雕有宝塔、莲花或蔓藤等作为陪衬。石像仅存石佛头、石菩萨头、石大力士头各一个,残高9至13厘米不等。
此次发掘未见碑刻完整,仅出土部分残片,但碑文书法十分精湛。
生活用品主要为生活用品,有瓷器、碎陶砚、陶桶、玻璃鱼饰、铜钱等。其中有一件石茶磨,磨槽两侧刻有“西明寺”、“石茶磨”六个大字,再次印证了西明寺的管辖范围。还有一件陶碗残片,上面刻有“阿难”字样。
3. 庆山寺遗址
它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东南,在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北4公里处。隋开皇年间称灵岩寺。据《唐书·五行志》记载,唐垂拱二年(688年),一场罕见的风暴过后,灵岩寺所属县境突然形成一座高二十余丈的山峰和一个巨大的水潭。水潭还呈蛟龙之形,仿佛从地下喷涌而出,令世人惊叹不已。刚刚即位的武则天认为这是上天赐予她的祥瑞之兆,值得庆贺,于是将县名改为青山县。灵岩寺也因县名而改名为青山寺。同时,另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地气不合所致,而地气不合的原因是由一个女人当了皇帝,因此这并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武则天听闻此事大怒,立即将持这种观点的人流放或斩首。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对此发表意见。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重修青山寺,并修建舍利塔和地宫。这项工程直到唐玄宗二十九年(741年)才竣工。由于受到皇家的重视,青山寺盛极一时。直到唐武宗(814-846年)灭佛,寺庙才被毁,直到唐咸通五年(864年)才得以重建,并命名为九灵寺。北宋太宗开元六年(981年),改名为护国寺。北宋以后,寺院逐渐被毁,寺内珍宝大多埋藏于地下,直至发掘,这里仍是一片肥沃的农田。
1985年5月5日,新丰砖瓦厂挖土时,发现一座砖砌的拱顶室,距地面约6米。据出土《上方舍利塔记》碑记载,该拱顶室为唐青山寺上方舍利塔下供奉释迦如来舍利的精舍。精舍坐北向南,平面呈“甲”字形,由道场、甬道和主室三部分组成。道场长4.67米,甬道分两段,前段较短,宽0.75米、1.15米,后段长1.34米、0.95米。共出土金、银、铜、石、玻璃、陶器等材质的精美文物127件,其中最著名的有金棺(图二十)、银棺(图二十一)、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上方舍利塔记》碑、壁画等。
金棺、银棺为唐代全套棺材,金棺内安放银棺,银棺置于铜鎏金珠“工”字形须弥座上,总高28厘米。
须弥座上缘围以镂空栏杆,栏杆内设门;座下端围以如意云状壶门。出土时,座上盖有金花锦被。
银棺长21厘米,高14.5厘米,大端宽12厘米;小端高10厘米,宽7厘米。棺下为长方形镂空座,上覆弧形棺盖。盖中央铆接一朵鎏金宝莲,莲蕊用白玉片和红玛瑙球制成,饰以粗银丝编织的螺旋形塔饰。盖两侧镶嵌蓝宝石和水晶石,宝石上饰以银丝塔饰。棺前雕有门,门楣上为鎏金兽面手执圆环。左右门扇上各有一尊鎏金菩萨像,两尊像之间为鎏金佛足一对。棺后饰有浮雕鎏金摩尼珠。棺木两侧分别雕刻佛陀十大弟子像,或坐或立,形象逼真。
金棺长14厘米,大头高9.5厘米、宽7.4厘米;小头高6.5厘米、宽4.5厘米。底部有长方形镂空座,盖为弧形。盖中央铆接一朵缠枝鎏金如意花。盖的两侧和背面饰以珍珠花,棺正面上方亦饰以珍珠花,下部饰两只鎏金护法狮。棺上盖锦被,内安两只高4.6厘米、2.1厘米的玻璃瓶,瓶下有铜莲花座。两瓶中均盛有水晶制成的舍利。出土时,大瓶已破碎,舍利散落在莲花座上。
佛舍利宝帐为石砌,高109厘米,宝帐是供释迦牟尼灵魂安息的华丽帷幕。此宝帐为重檐方形亭阁,正面镌刻“佛舍利宝帐”八个大字,宝帐四周镌刻佛祖生平四个故事:说法、涅槃、火化、供养。
《上方遗塔志》详细记载了青山寺的所在地、地形地貌、葬屋所用棺木、宝帐搭建经过、立碑时间等。
此外,这里出土的凤首人面壶、银鎏金虎足兽面环香炉、三色护法狮、三色南瓜等也都十分独特,能摆放在精美的室内,并珍藏在心头,足见当时僧人对这些器的珍视。
走廊和主房间内还发现五幅壁画。
甬道两侧各有一尊金刚手菩萨像,但两幅壁画腰部以上已全部脱落,仅腰部以下尚存,身体两侧绘有花卉图案。
主室面积3平方米,壁画绘于北壁(主壁)和东西两壁。北壁上绘高耸山峰、飘落香花,山峰两边绘有两组身着宽袍宽带的人物。主要人物均束高髻,垂挂宝帛,双手向前伸开。右侧人物右手执拂尘,主人物后左右各立两名弟子。东西壁上均为坐乐图和中外僧人观乐图。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以影木结构隔开。东壁上演艺人员10人,西壁上演艺人员9人,每壁仅5人。表演者盘腿而坐,高髻,颈戴珠宝。有的吹笛子,有的打鼓,有的弹琵琶,有的敲梆子,有的吹笙,有的吹笛子。还有一人随着美妙的音乐,与空中散落的花朵一起翩翩起舞,这一幕歌舞场面,让盘膝坐在走廊里的观众听得入迷,纷纷侧耳倾听。透过僧侣身后的柱间缝隙,院内的假山树木清晰可见。两幅壁画勾勒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悠然生活,犹如佛经中对世外桃源的描绘,将人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图22)。
4. 文国寺遗址
文国寺是一座始建于隋代的寺庙,但具体建造年代不详。其位置在唐魏书《两京新志》中记载为位于太平坊西南隅。寺原名世济寺,唐代改名为文国寺。寺址位于今西安西北大学宾馆酒楼一带。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带发现不少唐代文物。
1980年底,这里出土了唐代三尊泥像之一的山野泥像。该像高约6厘米,长方形,颜色为纯红色,佛像端坐在其上。所谓三尊泥像,自清末道光年间开始陆续出土,迄今已出土千余件。大多高约6厘米,颜色为纯红色或纯蓝色。这些泥像上刻有“比丘法法”、“素长世”、“山野尼”等字样。前两者为造像者姓名,后者为缅怀僧人的功德,即在僧人圆寂后,将火化所得的骨灰和泥,制成佛像,藏于佛塔内。因此,带有这些标记的造像被称为比丘法法泥像、苏长世泥像和山爷泥像,三尊泥像即由此而来。比丘法法泥像主要出土于西安市南50里长安县王庄乡天子峪村白塔寺后院遗址,此地为唐代至相寺遗址。苏长世和山爷泥像则多出土于大雁塔周围一带。
1982年11月,西北大学在修建专家楼餐厅时,发现两口唐代砖砌渗井,渗井是文国寺的污水处理设施。从其中一口渗井中,出土了印有佛教术语“中分”、“初”的白瓷碎碗和陶盆。不远处还发现了唐代泥塑小佛像及僧人使用的蒜瓶等文物。12月,出土了束腰佛座碎石、鎏金菩萨像碎石、飞天画碎石、石经柱碎块等佛教文物,以及开元通宝钱币、建筑材料等文物。
值得注意的是,该寺与唐代金城坊的文国寺同名。寺址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劳动路与团结东路丁字路口西侧,西安空军通信学院一带。这里曾出土过四批石佛像。1941年,出土了一批隋唐汉白玉菩萨残片;1978年,出土14件佛像、菩萨残片,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1983年,出土无头佛像、菩萨残片、31个佛头和一块造像碑。这些精美的造像很可能是“怀昌惨案”期间埋葬的。
5. 安国寺遗址
1959年,安国寺遗址出土了10尊精美的唐代造像。这些造像埋藏在地下4米多深的地窖中,大多残缺不全。它们都是用白石雕成的,大小差不多,风格一致,题材多为密宗造像,且都镀金、彩绘。其中包括金刚手菩萨像1尊、文殊菩萨像1尊、坐佛像1尊(缺头部)、三头八臂马头明王像1尊、观世音菩萨像1尊、盘腿坐在岩石中的护法像3尊、菩萨像2尊(缺头部)。其中,以马头明王、观世音菩萨、补智明王、文殊菩萨像最具代表性。
明王是密宗造像中一个独特的题材,是指奉大日如来指示降伏魔界的佛菩萨,以忿怒相出现,多头多臂,手持法器,有八大明王、十大明王之分。如金刚手菩萨显为三世明王,文殊菩萨显为大黑天明王,观世音菩萨显为马头明王,虚空藏菩萨显为笑面明王,弥勒菩萨显为大轮明王,地藏菩萨显为无敌明王,观世音菩萨显为不动明王,普贤菩萨显为步步明王。
安国寺遗址出土的这尊马头金刚王像,端坐在束腰莲花宝座上,高87厘米,宽42厘米,头戴船形火焰纹光环。三个头均双目圆睁,俯视下方;八只手各持一法器:上左手持金刚杵,中手举起作承接状,下手捧着一朵莲花苞;上右手持斧头,中手捧念珠,下手置于右膝上,掌心向外。主体双手合十于胸前。颈部饰以佛珠,身披项链,披巾缠于头肩,垂至莲花宝座两侧。头顶有一尊马头小佛像。
金刚王的造型与马头明王十分相似,但后者没有莲花座,直接在层层岩石上雕刻而成。双臂交叉于胸前,作金刚印。上左手高举,持三叉戟,中手断手,下手持索;上右手高举,持金刚杵,中手持剑,下手持箭。头顶有一尊小佛像。
金刚手菩萨像比较特殊,无光环,为单尊。金刚手菩萨盘腿而坐,上身裸露,腰间系着一条裙裾,胸前只佩戴了一条简单的项链,没有佩戴其他首饰。其右手高举着一顶旋转帽,左手也举至胸前,可惜已断。整尊菩萨像通过披在肩上的披肩、夸张的扇形发髻、举起的双手,表现出强烈的动感(彩图7)。
文殊菩萨要表现的是一种宁静、放松。坐像高约75厘米,盘腿坐在束腰的莲花座上,盘发高髻,身带璎珞,面容饱满祥和。其右手虽已残破,但左手捧着莲花的姿势给人一种闲适、飘逸的感觉(彩图8),莲花中捧着经盒,经盒与宝剑是文殊菩萨的象征。
Anguo 雕像的发掘再次使世界惊叹于Tang 雕塑家的技能,并向世界展示了这个著名的寺庙的风格,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佛教寺庙都会被摧毁,但她的名字将永远被这些精致的雕像记住。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Sui和Tang王朝期间,中的某些寺庙中没有寺庙,但在最近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佛教文物,尤其是佛教雕像,我们无法在家庭中或佛教徒的庙宇中崇拜这些雕像,但是这些精美的工艺品仍然可以养成狂热的范围还显示这些散落的雕像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
1973年,一张佛像的站着的白色石头雕像螺旋式发bun,穿着肩长外套,并在遗址发掘了冥想泥。
最著名的是1974年在网站上发掘的五个镀金的青铜佛像。从雕像上的誓言中,我们知道这些雕像是在Sui王朝的第四年制作的(584年),由Dong Qin Qin,由 of and and and and and yyyuu the n.正如两个男人一样,整体高度为41厘米,床为14.5厘米,在所有四个方面都有两侧的护栏,并且在床前有两个蹲式狮子男人站在前排的左侧和右侧。在坚强的人之间,有一个由持有的波山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