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俯身在钢琴上辨认音符(电影《永恒的爱》)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两个阿拉伯数字“3”犹如两只耳朵,提醒我们保护听力,关注聋哑人士。贝多芬是历史上最著名的聋人,他在26岁时被诊断出患有听力损失,多年后完全失聪。
失聪不仅给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带来阻碍,也给他带来了感情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痛苦。然而,贝多芬最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创作第五交响曲《命运》时,他说出了这样震耳欲聋的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让我彻底屈服!”
当命运之锤击中贝多芬
除了音乐,贝多芬始终无法摆脱的,就是困扰他一生的病痛和身体折磨,以及他最重要的感官——听觉的损伤,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会时刻威胁着他的纪律性和责任感,以及他的远大理想。
当时医学作为一门科学还很不成熟,因此贝多芬患病的原因可能永远无法查明。他可能从其他来源摄入了大量铅,例如炊具、受污染的葡萄酒或矿泉水。铅会沉积在他的骨头里,慢慢渗透,破坏他的消化系统。十几岁时,他曾患过胃痉挛和腹泻,从未痊愈,这加剧了他多疑和厌世的倾向。他热爱人类,但从不理解他人,尽管他全心全意地渴望爱和陪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不能容忍外人。他自己的肉体成了一个可怕而无情的敌人。
他在 30 岁时写道:“我来诅咒我的造物主和我的存在。”如果造成他痛苦的原因不是铅中毒,那么可能是其他原因,也许是同样痛苦的慢性疾病以及急性疾病的折磨的结合。
当贝多芬满怀信心和对光明完全合理的希望离开波恩时,等待他的不仅是荣耀,还有苦难。
1797 年末,贝多芬患上了重病,可能是斑疹伤寒。这意味着数周的疼痛、发烧、咳嗽、昏迷,甚至精神错乱。这种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和神经系统,当时往往是致命的。它还影响听力。
命运之锤在他忙碌的社交和创作生活中轰然落下。据贝多芬回忆,事情始于一次极度愤怒的发作。当时他在公寓里与一位男高音歌唱家争论音乐问题,男高音歌唱家离开后又回来敲门,当时贝多芬正在忙着作曲。他从桌子上跳起来,气得浑身痉挛,倒在地上,用双手支撑身体。当他站起来时,他说:“我发现我聋了,从那以后我就聋了。”
害怕听不见
德国波恩贝多芬故居的雕像
后来,他的听力有所恢复,但并未完全恢复,现在他耳边不断响起尖叫声、嗡嗡声和嗡嗡声,让他从早到晚都发疯。
他疯狂地跑去看医生。他们安慰他,给他开药。看了一个又一个医生,治疗了又治疗。但都不起作用。医学至少要等上半个世纪才能治疗或控制这种残疾。当时的医生对这种疾病的真正原因知之甚少。尽管科学方法发展迅速,但医学自中世纪以来并没有取得多大进步。人们不知道细菌和病毒的影响,没有抗生素,也不知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听诊器直到 1816 年才发明。没有手术麻醉剂;医生以极快的速度切开病人的皮肤,试图在尖叫的病人痛苦地死去之前完成手术。大多数药物根本不起作用,有些药物会造成严重伤害。
对于贝多芬来说,对耳聋的恐惧战胜了自年轻时起就困扰他的慢性病:呕吐和腹泻。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一直将周围的人视为敌人,但现在他的身体才是他最凶猛、最无法逃避的敌人。他的生活、创作和精神受到了与他的音乐、才华和智慧无关的力量的攻击:命运的力量在他幼年时夺走了他的兄弟姐妹、他的老师弗朗茨·罗维尔蒂尼和他的母亲。
他当时 27 岁。起初他一定难以置信年轻人竟然拒绝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不得不隐藏自己的听力损失、恐惧和绝望。他觉得这会毁掉他未来的事业。这种恐惧完全可以理解。他需要掩盖它,向世界展示他最初的自信和力量。他没有告诉任何人——没有告诉阿曼达、弗朗茨·韦格勒和斯蒂芬·冯·布鲁宁。
当他听不见、不能及时回应时,人们以为他心不在焉、陷入了沉思。让他们猜吧。他必须找到治愈方法。他必须这样做。所以他看了好几个医生。贝多芬是可以想象到的最糟糕的病人,不能吃药或长时间禁食,如果治疗没有立即见效就会生气。医生尝试过水蛭、放血、冷热水浴以及将树皮绑在手上等痛苦而危险的治疗方法,但这些都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至少医生知道含铅盐的廉价葡萄酒会严重影响消化系统和性格:它会让人变得易怒和偏执(贝多芬就够易怒和偏执的了)。含铅葡萄酒是非法的,但仍然很常见。
贝多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这些危险,如果他知道的话,也为时已晚。
聋哑时期的创作
油画:贝多芬在钢琴上作曲
不可避免的是,他的健康问题影响了他的音乐创作。D 大调奏鸣曲 Op. 10 的慢乐章可能是第一个暗示,或者说是悲怆。他以前写过悲剧音乐,但没有像这首曲子这么激进。年轻时,他在《约瑟夫康塔塔》中有力地描写了死亡,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死亡。他的老师和几个兄弟姐妹都死了;他亲眼目睹了母亲的死去。当时,死亡无处不在,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战场。但贝多芬面临的新威胁不同,这是一种内在的衰败:一种缓慢的死亡,可以察觉,在命运的折磨面前无能为力。
命运将成为他音乐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始终充满敌意。一定有几次他的耳朵嗡嗡作响,他的身体被呕吐或腹泻或两者兼有所困扰,他陷入了痛苦和绝望的无底深渊。除了耳聋的阴影外,贝多芬所遭受的持续而严重的耳鸣足以让他自杀。但当他能够工作时,他仍然像以前一样精力充沛、才华横溢、充满自信。他以非凡的忍耐力和勇气面对非凡的痛苦。他需要坚强。
除了死亡本身,失聪是音乐家可能遭遇的最可怕的事情。这很容易理解,但很难承受。在第一次打击之后,他花了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自己无法得到治疗,他只会陷入失聪。他作为表演者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他没有立刻意识到这一点很正常,患者看不到未来也很正常。
后来他说,听力问题在平时最困扰他,作曲时困扰他最少。在恍惚中,他可以屏蔽耳朵里的噪音,只专注于他在钢琴上或脑海中思考的事情,以及在乐谱上起草。1799 年对他来说是不快乐但富有成效的一年。年初,他在第二本草稿书中写下了 F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想法和草图,这最终成为洛布科维茨大公委托创作的系列中的第一首作品。一页又一页,他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起草变奏,并写了一个几乎单节奏的第一乐章,他在后来的作品中经常这样做。
他的作曲过程是一边在键盘上即兴演奏,一边用羽毛笔在钢琴旁的桌子上的乐谱上勾画。无论天气如何,他每天都会沿着城墙快步走一两次,脑子里充满了音乐,他匆匆走过古老的宫殿和堡垒,在维也纳四处游荡。
这就是他的创作节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即兴演奏、在桌上画画、散步。
以上内容摘录自美国音乐传记作家Jan 所著《贝多芬:苦难与荣耀》,经出版者授权。
[美] Jan ,贝多芬:苦难与荣耀,韩英超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
贝多芬的一生并不幸福,他没有机会得到世人向往的爱情和幸福的家庭,他总是病怏怏的,受尽折磨,健康的身体成了奢侈品,他只能用音符来与人交流。但他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情,一直想做一个善良、高尚、为人类奉献的人。这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在旋律中还原贝多芬的真实形象。这个形象或许厌世、粗鲁、多疑,但却有血有肉,让那些音乐作品更加立体,更加迷人。
作者简介:简·斯瓦福德(1946-),美国作曲家、作家。斯瓦福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获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硕士、博士学位。他主要以一系列音乐家传记著称,包括《查尔斯·艾夫斯传》、《勃拉姆斯传》、《贝多芬传》等,并著有《古典音乐经典指南》。
(编辑:祖一男,审稿人: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