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天两座最大的西周墓葬发掘完毕后,记者昨天上午和下午两次探访随州叶家山西周墓葬现场,发现两座最大的墓葬M111号和M28号的底部已被埋没。 ,继续挖掘。最大的M111号西侧底部有5个编钟,其中1个为钟(刻有图案的钟),大部分是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虽然有一部分埋在土里,但钟的形状却清晰可见。
曾侯乙完整编钟的出现,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此次,五编编钟再次出现在叶家山西周墓葬的发掘中。这片区域聚集了这么多编钟,意味着什么?
昨天上午11时许,记者进入现场看到,叶家山曾国墓发掘总指挥、北京大学古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黄逢春研究员正在对M111墓底部已大部分暴露的编钟进行现场检查。
上午11时50分,李伯谦教授接受晨报采访。
“这五枚距今三千多年前叶家山曾国墓的编钟的出土,充分说明了楚国编钟音乐的发展是代代相传的。”李伯谦说,编钟的演奏比较复杂,体现了当时曾国音乐的高度发达。这一音乐成就可以说是西周后期战国时期楚国编钟音乐表演的历史渊源。叶家山编钟的出土表明,当地人对编钟音乐的喜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李教授表示,南方人对音乐的热爱也可以从这些编钟中体现出来。曾侯乙出土的65编编钟制作十分复杂,但所演奏的音乐却非常优美,2000多年后仍能奏出悦耳的乐曲。可见当时的楚棣对音乐有多么的痴迷。
墓地竹篾与埋葬制度无关
昨天,墓地里竹篾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对于这些竹简是否与丧葬制度有关,李伯谦持否定态度。
“墓室二层铺的竹篾,很可能只是在埋葬时起到了保护作用。”李伯谦说,M111号墓二层出土了一批竹篾,但这批竹篾上没有文字。
第二层铺设竹篾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防止雨水渗透,并保护竹篾下方的墓室和器物。
李教授表示,111号墓中这些竹简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的墓葬制度意义不大。丧葬制度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墓葬的规模、陪葬器具、随葬品数量、牲畜等不仅能体现墓主人的身份,而且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
10 具马尸体的 3D 激光扫描
11时50分左右,武汉大学副教授王少华带领团队对马坑内的马遗骸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并将保存马坑的相关数据,为后续处理提供支撑。科学研究。
王少华说,他们用扫描仪发出激光,在马尸体上扫描后,当激光返回时,仪器就会接收到马尸体的信息。激光可以进入马尸体表面的任何部位,收集到的信息也比较全面。
“数字考古学是一项创新。”王少华说,他们在考古现场设立了数字室,将收集到的信息输入电脑,然后对马匹进行分析。根据这些信息,考古专家就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况,等待他们收集到所有的信息。经过采集,考古专家可以还原3000年前马坑中这10匹马的情况。
马坑里有10匹马
超越《皇帝驾六》了吗?
《周礼》规定皇帝驾六匹马,也就是说皇帝只能乘坐六马车。到了西周时期,马车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发掘时发现马坑,10具马尸的出现是否超出了“皇帝”的待遇?
李伯谦说,最大的M111号墓东南部有一个浅马坑。从墓葬格局来看,该马坑属于M111号墓的主人。马坑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0具马骸骨,整齐地躺着。这些马显然是和墓主一起陪葬的。这些马是单独埋葬还是由一辆马车拥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曾主持发掘过一个马坑,里面有103具马骸。”李伯谦说。 10匹马还不是最多。南方墓葬中存在如此多的马遗骸,可见马在当时贵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马在古代军事和交通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家山墓葬中已出土7具马骸。这个坑说明当时曾国与外界的交往比较密切。
李伯谦进一步解释,叶家山墓葬是西周初期的贵族墓地。当时,一些礼仪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各自的实力决定了随葬品的质量和数量。后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礼仪制度。这就要求严格遵守礼仪,有点像现行法律的精神,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你都可以做。
坟坑盖上防雨帐篷
“一场阵雨可能会给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叶家山考古发掘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昨天,记者进入现场看到,M111、M28墓葬上方已拉上绿色绳索,并铺设塑料布对两座主墓发掘现场进行保护。
昨天上午11时40分左右,叶家山曾国墓发掘地文物保护实验室外悬挂的温度计已经爆炸,指针超过40℃。为了保护发掘现场免受高温天气的影响,考古工作人员对正在发掘的M111、M28墓葬底部周围全部区域都用黑色塑料布进行了覆盖,以保护文物免受阳光直射和高温损害。
“考古更怕下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逢春表示,近期将有中到大雨。他们必须为墓地搭建一个棚子,防止水进入坑内,挖掘工作也将停止。
昨天晚上7时30分左右,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用塑料布盖住墓坑边缘,然后在塑料布上压上泥土,防止雨水流入墓坑,然后铺上一块巨大的黄色塑料布。坟墓两侧伸展的绿色绳索将坟墓紧紧包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