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夏天,汉高祖刘恒结束了他46岁的一生,安葬在早已准备好的巴陵中。
临终前,他留下了一份诚挚的遗嘱。几百字的内容只有一句话:“不浪费人财,低调不打扰”。
这份诏书是根据《史记》和《汉书》的原文逐字抄写的。为汉文帝的光辉形象增色不少,赢得了当时和后世的一致好评。
这位名声极好的皇帝,死后和生前一样低调。
他并没有像他的父亲刘邦和他的许多子孙那样,把坟墓建得那么高。
时间证明,刘恒的低调是明智的、明智的。
后世高调凸显差异的皇帝陵墓,在死后基本都被盗了。
渭河两岸巨大的汉代皇陵甚至被陆续盗掘。
没有被掠夺过的更是凤毛麟角。
汉文帝低调陵墓是为数不多的未被发掘的帝王陵墓之一。
如果他知道皇帝的陵墓后来被私人或官员盗走了。
甚至还有棺材被打破后,尸体暴露出来的。他们会嘲笑自己的低调吗?
令人困惑的巴陵地宫
刘恒的低调不仅阻止了盗墓贼发现地宫,也阻止了考古学家。
虽然史书中到处都有对巴陵具体位置的描述,但地宫的具体位置却找不到。
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的南陵也高如小山,十分显眼。
根据史籍记载的“孝文帝巴陵附近”,以它为坐标,应该很容易找到巴陵。
但两千多年来,无数人都知道这个记录,但就是找不到。
薄太后的淡泊世情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刘恒,也改变了母子俩的命运。
他不仅没有被吕太后毒害,还成功帮助儿子当上了皇帝。可谓是逆袭人生的神话传说。
但依然是因为她死后的高调,才按照太后的规格建造了一座如此庞大、引人注目的陵墓。
还是没能逃脱盗墓的命运。
薄太后陵
或者是文帝刘恒,另一种皇帝,更厉害。
他没有堆起一个大土堆,也不引人注目。他还告诉全世界“我被轻埋了”。
大家都不知道巴陵到底是在凤凰嘴山中,还是隐藏在没有封印的地方。
近年来,考古学家利用科学仪器进行探测,但始终无法确定巴墓地宫的具体位置。
但这消除了一些疑虑。
比如白鹿原的凤凰口,一直被说是巴陵地宫所在地,但用现代科技手段探测,山上并没有空洞。
而且外山上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开挖的痕迹。
曾任陕西巡抚的清代学者毕渊对巴陵依山建陵的说法提出质疑。
然而,在凤凰嘴以东的开阔平原地区,墓葬遗骸的考古发现却成为新的疑点。
根据皇帝陵墓和皇后陵墓的类似规定,有专家列出了长陵刘邦和吕后、安陵刘盈和张皇后、杨陵刘启和王皇后。他们是刘恒最亲近的父亲、兄弟和儿子。 。
他们的皇帝和皇后的陵墓相距都在二三百米之间。景帝阳陵和王后陵最远,不超过500米。由此推断,刘恒的窦后陵应该就在刘恒西边不远的地方。恒巴陵地宫位于。
只是没有高大的封土堆。
这一点也可以从文献记载中得到证实。
《史记》和《汉书》均记载,窦太后于武帝开国六年去世,合葬于巴陵。
既然合葬,就不应该离皇夫太远,就像吕后合葬长陵,张皇后合葬安陵,王后和皇后合葬杨陵一样。
但还是有疑问,因为两千多年来大家都能够查到资料,清楚地知道地宫的位置。
具有相当专业知识的盗墓贼为什么不去盗取窦皇后墓周边地区呢?这么小的地方还不容易找到吗?
还是不合理。
高大夺目的窦后陵
现已出土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河南永城梁孝王刘武墓。
他们两人都是与刘恒关系最亲近、血缘关系最密切的诸侯王。
刘武是刘恒的儿子,刘胜是刘恒的孙子。
他们的墓葬建筑在山中挖空,隐藏在山中。
这种丧葬制度显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叔侄一时火热就突然开始凿山建坟。
那么他们是从哪里学会凿山成坟墓的呢?
从刘邦开始,皇帝的陵墓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然后修成坟墓的。
这一点可以从考古遗骸中得到证实。
商代殷墟王陵、妇好墓,春秋战国秦景公、曾侯乙墓,
直到高大雄伟的秦始皇陵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长陵,各个时期的帝王陵墓都被挖出地面。
唯一的区别是有没有封土以及封土的大小。
周代及以前的皇家陵墓大多比较低调,没有植树,没有封土,非常难找。
主人可以在里面沉睡千年而不被打扰。
战国以后,这些诸侯们由于生前性格过于夸张,把奢侈、霸道的脾气埋到了地下。
坟墓越来越高,就像一座小山。
只要不瞎,一眼就能看出,这么大的土堆里埋的人一定是王公贵族,绝对不会是普通人。
所以,土丘里的丰富宝物被盗也是必然的。
之所以古墓十之九是空的,正是这些皇帝死后奢侈的墓主所造成的。
汉文帝窦后陵盗洞
刘邦的孙子刘武来到这里,为何突然开始凿山建坟呢?
关键节点又回到了文帝刘恒身上。
刘恒不被父亲刘邦宠幸,在代(今山西省北部)称王。
当时这里并不是一个富产煤炭的地区。相反,他们面对的是每天骑着马背着刀剑前来抢劫的匈奴人,绝对的战争前沿。
刘恒当时来这里挖煤并不是为了成为富翁。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阻挡北方邻国匈奴的铁蹄。
他一个八九十多岁的孩子,面对连自己强大的父亲刘邦都无法战胜的匈奴,能做什么呢?
他的母亲薄姬也不受父亲的喜欢。
这两对不受刘邦宠爱的母子,在荒芜、充满极度危险的边境地区,当着太子和太后,过着怎样的生活?不想知道。
但也培养了母子俩低调、包容的性格。
吕后把刘邦喜欢的其他儿子都一一杀死了,这样刘恒就有了继承汉室的机会。
成为汉朝皇帝的刘恒,对于万年后自己的安息之地,感到十分唏嘘。
按照左昭、右穆的制度,巴陵应该建在刘邦的长陵左侧,但那个地方已经被他的弟弟惠帝刘盈的安陵占据了。
如果往长陵右侧走,应该是下一代皇帝的陵墓,但还是不太合适。
制度不合适,这不仅给刘恒带来了尴尬,也给了他更大的选择。
感情上,我和父亲没有太多父子关系,只关心孩子,不养孩子,所以还是远离他为好。
再加上薄太后,对刘恒依附有加,与她的关系也很深,基本上就是刘邦一夜成名后就抛弃的女人。
也没有什么情绪。
吕后早已在长陵正宫占据了皇后的位置。你不能看着吕后生前的脸色,还在地下生她的气。
我和我亲爱的母亲都为没有合适的休息场所而感到尴尬。
经过综合考虑,刘恒最终选择了与父亲长陵隔渭水相望的巴陵。
尴尬的刘恒是如何选择陵墓地址的呢?
是遵守传统、遵守昭穆制度吗?
从他避开其父刘邦选定的渭水以北的皇家墓地而另觅地方来看,他并没有遵守传统。
整个西汉,只有他和宣帝刘询主动逃脱了刘邦的定制。
既然刘恒不遵守规定,那就不能排除他另辟蹊径,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陵墓建在山上。
由于没有出土文物证明这一点。
但仍不能排除凿山为陵的可能性。
否则,他的儿子梁孝王刘武、孙子中山景王刘胜哪里来的凿山建陵制度呢?
梁孝王刘武墓刻入山中
近年来,更多的巴陵陪葬墓相继被发掘。
专家根据出土的玉衣等文物推测,与巴陵随葬的墓主身份不低于尉官。
看来,巴陵就在白鹿原一带是毫无疑问的,但地宫的具体位置却还不确定。
按照国家不积极开发皇陵的政策,看来汉文帝陵墓还会继续混乱。
一方面,我们在情感上希望这座罕见的未被盗掘的西汉皇陵能够得到科学发掘,揭开许多令人费解的秘密。
一方面,希望低调的巴灵永远不会被发现,继续保持神秘。
满足了他的主人刘恒不为世事所扰的心愿。
这种矛盾永远存在,因为里面神秘的宝藏也吸引着高科技的盗墓贼。
近期发掘的巴陵高层陪葬墓
希望在保护它不被盗墓的前提下,它能够继续保持原样。
毕竟,这个人在皇帝的位子上,并没有忘记勤劳的百姓,为百姓做了很多善政、好事。
他也能严格克制自己和后宫的个人享乐欲望。
这位给陵墓带来低调坚持的皇帝,在整个皇帝群体中是独一无二的。
不去打扰这个不想被打扰的皇帝,也算是对他这个心怀百姓仁慈的明君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