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观看石字内发现的鎏金银棺
兴隆塔出土金瓶
鎏金银棺中发现长约7厘米的“佛牙”
鎏金银棺头图案资料图片点击查看更多最新图片
出土石书一封、鎏金银棺、金舍利瓶一个,国家一级文物,文物众多,还有两颗罕见的“佛牙”。出土一尊宋代鎏金银棺,堪比法门寺宝信。
时报讯(记者 张彤)记者从省文化厅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我省兖州市兴隆塔宫发现了石字、鎏金银棺、金瓶等一批珍贵文物。这一重大发现在国内十分罕见,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佛教历史研究、绘画艺术研究、生产技术研究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据介绍,兴隆塔位于兖州市。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宋代。近日,在兴隆塔地宫维修加固过程中,文物部门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一封石书。石函内发现有鎏金银棺、金瓶、舍利、“佛牙”、玻璃瓶等。文物。石棺外还立有“随葬舍利”牌匾,介绍了兴隆塔及地宫的建造年代、原因和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描述了顶骨舍利的起源和捐赠过程。经鉴定,石函、鎏金银棺、金舍利瓶为国家一级文物,舍利铭文、玻璃瓶为国家三级文物。
石函是最外面的石棺,里面安葬着佛陀舍利。石字周围和顶部刻有人物和图案。图案均呈现护法神和佛弟子的形象,目的是为了保护石字内的舍利子。
鎏金银棺由银制成,表面鎏金。长47厘米,宽20厘米,高20厘米。表面刻有生动、丰富的图案。左右两侧为释迦牟尼涅槃景象。佛陀微侧卧,一手托着下巴,双目紧闭,周围是弟子们悲伤哀悼的场景,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都不同。其他方面则代表佛、弟子、菩萨等佛教造像。
同时出土的金瓶,材质为纯金,高13厘米,呈瓜形,是典型的宋代器形。封面上方坐着一名弟子的图像,双手合十行礼。金花瓶里装有遗物。此外,在石函中还发现了大量大小不一、颜色鲜艳的遗物。数量之大,在中国实属罕见。据报道,地宫中同时发现了两颗“佛牙”,长约7厘米,但目前尚未鉴定。
据专家介绍,兴隆塔地宫中的鎏金银棺和石字图案均保存完好。兴隆塔地宫内的宋代鎏金银棺,几乎与法门寺的唐代单一金银宝信一样,图案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同期出土的金棺几乎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一些壁画在其他宋代地宫、墓葬中也能找到,但大部分壁画保存不佳,不像兴隆塔地宫石刻上的石字雕刻那样精美完整。此外,宋代地宫石刻上描绘如此之多的护法神,也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