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罡与李淳风,均为唐代知名的方术大家,在风水布局、占卜预测、星象研究等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技艺。他们流传于世间的诸多神奇传说,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话题。二人共同创作的《推背图》被誉为我国古代十大预言之一,其中诸多预言得以应验,被世人尊为奇才。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病故之后,朝廷下达了寻找风水宝地的任务,指定了袁天罡与李淳风两位高人分别外出,为皇帝挑选一块吉地。他们不辞辛劳,走遍了大江南北的诸多名山大川,以期找到理想的墓地位置。最终,袁天罡在经过一番搜寻后,于他心目中的佳地埋下了一枚铜钱,以此作为选定地点的标记。李淳风亦寻觅到了一个地点,并在那里钉下了一枚铁钉。据另一种说法,袁天罡历经七七四十九日归来,指出墓穴位于长安城外的西北方位,并埋入一枚铜钱;而九九八十一天后,李淳风亦返回,亦指出墓穴位于西北方位,并击落了一枚金钗。验证标记,武则天派遣人前往指定地点挖掘标记,结果发现李淳风的铁钉精准地刺入了袁天罡铜钱上的孔洞(亦或是金钗巧妙地穿过铜钱孔),这一发现令众人不禁惊叹,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他们卓越的风水造诣。因此,最终决定将此地选为陵墓,即著名的乾陵。乾陵坐落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的梁山之上,距离县城约6公里,此处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同安息的合葬之地。
特点上,工程规模宏大且极为考究;自683年起动工,李治安葬后工程依旧持续推进,直至706年武则天入土为安,整个工程方告竣工。其建造极为注重细节,这是一座帝后共同安息的陵墓,亦称“双帝陵”,其规模颇为壮观。风水上,乾陵的地势与阴阳五行相契合,乾象征天属阳,坤象征地属阴,阴阳相融,孕育万物。相传袁天罡目睹山巅紫气升腾,与北斗星相接,便断定此处乃风水宝地;李淳风观察此地山势宛若少妇安卧,在阴阳鱼交汇的节点上,轻轻一刺,针尖恰好穿透袁天罡所掷铜钱的钱眼。有风水学说指出,梁山之北峰最为峻峭,其前两峰宛如女性之乳,整体山脉从远处望去,宛如一位仰卧的少妇,乳房挺拔,此乃典型的阴盛之地,阴气充盈,对阳气不利。梁山的主峰挺拔秀丽,属木属性,南边的两峰圆润平滑,属金属性。三峰虽高耸,但从远处看却显得平缓,属土属性。金克木,土生金,若在主峰之下修建陵墓,必会引发阴气压制阳气。然而,这些风水理论是否成立,尚无法得到证实或否定。梁山之下一处天然溶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该山体结构完整,岩石层坚固,能够抵御地震的冲击,不易崩塌,且不易遭受盗挖,这些因素使得此处成为优选之地,充分反映了在选择地点时,安全至上,风水次之的原则。乾陵在唐代十八座陵墓中,其主墓保存状态堪称最佳,且在所有唐陵中独树一帜,是唯一一座未曾遭受盗掘之祸的陵墓。
乾陵曾多次遭遇毁灭的威胁,却屡次化险为夷。比如,黄巢曾调集四十万士兵企图盗掘,却只挖出一条长达四十米的壕沟,连墓门都未触及;五代时期,后梁的崇州节度使温韬也曾组织军队进行挖掘;民国初期,孙连仲率领军队用枪炮轰炸,同样未能得逞。这一切都使得乾陵得以完整保存,显得异常神奇。这也使得乾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守护着它。乾陵,这座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之地,不仅见证了唐朝在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诸多历史变迁,更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关键实物资料。它的存在,同样映射出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和建筑艺术,对于全面把握唐朝全貌,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