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六十二岁离世。她希望与丈夫徐志摩合葬一处,但儿子徐积楷坚决不同意。她的遗骨无人领走,一直存放在那里。二十三年后,娘家侄儿在苏州为她建造了纪念墓,她最终得以安葬。
陆小曼是近代女画家,也是民国赫赫有名的才女。
她深受胡适赞赏,被誉为京城一大亮丽人文景观,徐志摩不惜背负非议也要娶回的女子。
1931年,徐志摩遭遇飞行事故不幸离世,终年34岁。彼时,陆小曼的年纪尚轻,仅有29岁。
她容貌出众,众多有才华的男子向她表达心意,胡适更是写信给她,承诺承担她的所有生活开销,条件是她必须搬离上海,前往北京。
陆小曼最终没有接受,她平静地致信胡适,表明对方的经济条件难以支撑她的生活,并且不具备独立抚养她的能力。
此后33年,她始终没有婚嫁。
离世之际,陆小曼六十二岁高龄,仅留下一个心愿,即与丈夫徐志摩一同安葬。
然而,这个表面上看似有道理的请求,却遭到了徐志摩的大儿子徐积楷的坚决反对。
徐积楷已经四十七岁了,不管旁人如何劝说,他始终不肯松口,坚决不同意把陆小曼安葬在徐家的祖坟里。
为何徐积楷如此不近人情?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徐积楷不近人情。
如果你是他,你也会坚定拒绝,谁劝就把谁拉黑。
小阿欢的艰难成长之路
徐积楷又名阿欢,诞生于一九一八年,他是徐志摩的嫡长子,同时也是徐氏家族的长孙。
他的母亲并非才情出众的陆小曼,而是徐志摩曾经认为有些朴素的结发妻子张幼仪。
但严格来算,张幼仪真不能被称之为乡下土媳妇。
她家道殷实,几个兄长皆为时代翘楚,她本人十五岁前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堪称新式女性。
不过,在十五岁那一年,她听从了家中安排和中间人的撮合,与家世相仿、颇有才情的徐志摩结为夫妻。
对包办婚姻,张幼仪和徐志摩完全是两个态度。
婚约缔结的初期阶段,双方彼此尊重,家庭氛围十分融洽,生活充满了乐趣。等到三年之后,张幼仪诞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阿欢,徐家的长辈们经过慎重考量,最终同意了徐志摩出国深造的请求,让他能够前往美国继续学业。
为了争取独立,徐志摩立刻离开,张幼仪则留在家中,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赡养长辈。
徐积楷的童年时光,基本上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
他一直与母亲、爷爷奶奶住在一起,2岁时,应张幼仪二哥的坚决请求,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相见,小阿欢从此完全留在家里,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此后,小阿欢的生命里,就很少出现父母的影子。
他成年后才明白,自己其实有个弟弟,是母亲外出寻找父亲时,在国外生下的。
父亲却执意要母亲分开,最终,母亲去了德国舅舅那里生下弟弟彼得,并且,在被迫分开的情况下,母亲还是决心去德国的学校读书。
1926年,3岁的彼得不幸离世,这让他的母亲悲痛万分,随后她回到了上海,而阿欢也在这时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母亲。
这一年,徐积楷8岁。
八岁的阿欢感到十分慌乱,他的成长岁月里父母缺席,直到终于见到母亲,却只能目睹她悲痛万分的样子。
好在,张幼仪没有忘记自己还有个儿子。
她领着八岁的阿欢去往北京就学,与此同时,徐志摩在上海与陆小曼正秘密地发展着一段热烈关系。
这个关系属于秘密的,原因是,当时陆小曼,已经成为了军人的妻子,她的配偶是陆军少将。
陆小曼觉得她的伴侣过于拘谨,并非她心目中的理想对象,于是她倾心于诗人徐志摩。
从那以后,小阿欢总是陪伴着母亲学习知识,同时得知父亲已经再婚,娶了另一位伴侣,并且爷爷奶奶也搬过去和他们同住了。
他抱紧了母亲,发誓以后要成为母亲的港湾。
他未曾料到,与父亲鲜少往来的状况,在婚后生活里却变得异常混乱,没过多久,爷爷奶奶就和新来的继母陆小曼产生严重矛盾,最终选择直接投靠母亲。
就这样,小阿欢再次和妈妈、爷爷奶奶一起住。
他心情很好,年幼的孩童不明白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他清楚,这些从小就伴随自己的人,再次回到了他的生活中。
然而,好景不长。
1931年,奶奶身体不适,突然去世。
十二岁的阿欢哭得十分伤心,可没过多久,他又猛地得知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说他的父亲徐志摩竟然在飞机事故中不幸离世了。
他感到十分恐惧,但是母亲告诉他,由于他是家中的长子,因此,他必须跟随叔父们一同前往迎接父亲归来。
他十二岁,拳头紧握,克服了面对新尸体的恐惧,在一片狼藉的坠机地点,反复搜寻父亲的遗体。
一种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
这漫长的十二年,父亲始终不在身边,然而从今天起,他彻底失去了父亲的身份。
徐积楷成年后,才明白自己与叔伯们一同去为父亲处理后事,缘由在于本应去接后妈陆小曼,她却因惊恐而将邮差撵走,不肯接受噩耗。
束手无策的邮差,这才找到了父亲的前妻,也就是母亲张幼仪。
张幼仪不愿让公公知晓此事,毕竟他年事已高,又刚刚经历了多年的伴侣离世,她担心老人家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
作为徐志摩的前妻,她不能轻率地前去处理他的遗体,以免引来他人对陆小曼的议论纷纷。
迫不得已,她最终选择了让十二岁的儿子出面,用他的身份,去办理徐志摩的后事。
丧事当天,所有流程都很正常,但是陆小曼忽然穿着一身白布衣裳赶到,想要和她的丈夫做最后的告别。
因为和公婆闹得很僵,当年,婆婆去世,公公都没让陆小曼出席。
但这一次,他还是松了口。
毕竟,陆小曼是儿子最疼爱的女儿。
徐积楷当时在旁边,负责管理现场情况,不过没过多久,陆小曼就在追悼仪式上表现出强烈不满,坚持要让徐志摩换上西装,而不是原本的服装下葬。
她哭着喊着:“他那么热爱西式的人,怎么能穿中式服装下葬?”
众人无人敢劝阻,她既是徐志摩正式迎娶的妻子,也是徐志摩不惜背负骂名也要迎娶的妻子。
可徐积楷心中止不住厌恶。
他回想起,自己曾从瓦砾堆里为父亲收拾遗体,母亲又请人小心地拼合父亲零散的躯体。
倘若此刻执意要更替衣裳,那么那副洗得发白的遗骨,就将暴露在众多来客的眼中。
那么,母亲辛辛苦苦为父亲保留的最后尊严,将荡然无存。
可作为晚辈,他无法对陆小曼无礼。
他耐着性子,让人拦住陆小曼,然后派人去请母亲过来。
张幼仪没有出现,因为她若是出现,会让陆小曼觉得很尴尬。
但她还是安排人去带了话:“不许换,就说是我说的。”
徐积楷认为,爷爷徐申如向来不赞成陆小曼,当年,她打算并入徐家,爷爷就激烈抵制,并且曾向母亲透露:“只要你不赞成,她就不可能进入徐家。”
张幼仪心地很好,然而她承受了诸多不幸,丈夫遗弃了她,独自一人流落在语言环境迥异的国外,生命一度危在旦夕。
但她还是舍不得阻拦他的幸福。
因此,张幼仪的回答是:“我是自愿签字的。”
此后,徐申如认了张幼仪当女儿,这才松了口允许陆小曼进门。
而奶奶葬礼时,是爷爷和陆小曼闹得最僵的时候。
在灵堂,爷爷怒吼:“她若来,我便走!”
而父亲则和爷爷大吵了一架,然后头也不回离开。
张幼仪试图不让老爷子知晓徐志摩离世的消息,然而陆小曼的举动,使得所有事情都无法继续隐瞒下去。
徐申之从零开始创立商业版图,是本地的顶尖富豪,他同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当看着张幼仪忙来忙去,看着孙儿的消失,他就猜到儿子出了事。
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悲哀,还是难以承受。
自从父亲去世安葬之后,爷爷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944年,徐申如在上海离世。又过了两年,阿欢陪伴着母亲,亲手将爷爷安葬在父亲的墓旁。
徐积楷的外貌,与父亲徐志摩极为相像,然而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中,他逐渐蜕变为一个将事业与家庭放在首位的人。他后来前往海外深造,当时妻子刚刚诞下婴儿,面对相似的境遇,张幼仪毅然决定承担起抚育孩子的责任,同时恳切地要求儿子必须将妻子一同带往国外。
这是张幼仪的善良。
她那个年纪,还是个在校学生,尚未步入婚姻殿堂,可一旦结了婚,就转而管理家庭事务,不再继续追求自己的发展。
而徐志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面临更多的诱惑,直接将她舍弃。
她不希望儿子和儿媳的婚姻,出现这种局面,所以,她决定亲自出面,负责照顾孙子,不过,她坚持要儿媳一起参与。
她不断向儿媳强调,必须接受教育,需要外出求学。
在张幼仪的守护下,徐积楷的婚姻非常安稳。
与此同时,丧夫的陆小曼,却选择了和有妇之夫翁瑞午同居。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翁瑞午也是名人,有爱人,有孩子,可他却公然和陆小曼同住。
胡适写给陆小曼的书信中说明,他打算负责她的生活开销,其实是为了阻止她与翁瑞午继续往来。
可陆小曼并不缺钱。
徐志摩离世,徐申如仍持续资助儿媳,定期汇款,他坚持认为,儿子离世后,赡养儿媳是徐家的责任。
得知陆小曼与翁瑞午相恋,徐申如怒不可遏,立刻遣人送信:既然你已与翁君厮守,所有资助即刻停止。
自然,老先生也就说说狠话,在他离世之后,张幼仪也接过了给陆小曼提供经济支持的职责。
张幼仪表示,她是在为儿子负担她的生活开销,按照身份,她终究是阿欢的后妈。
因此,陆小曼现年六十二岁,虽然已经不再结婚,但她晚年一直致力于整理徐志摩的著作,并且与翁瑞午相伴生活了三十年之久。
这让忠于婚姻的阿欢,又如何能看得起她?
故事已经讲完,现在需要梳理一下,徐积楷为何坚决不同意陆小曼和父亲合葬。
即便男女结合,彼此心甘情愿,但公然与已婚男子同住,确实说明个人品德存在缺陷。
陆小曼反复申明,不许翁瑞午授予自己身份,要求他为发妻保留地位,可没有身份,难道就不算对婚姻造成损害吗?
徐家管理家庭非常严格,却还是出现了徐志摩那样一个风流倜傥的人,如果让陆小曼也埋进徐家的祖坟里,那么,谁能够担当得起先辈们的巨大愤怒呢?
倘若徐积楷喜爱陆小曼,明白陆小曼也就罢了,然而,在他成长的岁月里,陆小曼始终没什么善举,他又怎能替她说话?
虽然,徐申如一直给陆小曼寄钱,但这只是履行义务。
在很多公开场合,徐申如都表示,自己不愿意见到陆小曼。
斯人虽已不在人世,徐申如却与徐志摩安葬一处,倘若陆小曼和她的父亲也合葬在此,恐怕会令祖父时常不悦。
陆小曼与徐积楷之间并无多少情分,然而徐积楷的爷爷徐申如却是他自幼至大的抚养者,他怎会忍心违背祖父的意愿?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1954年,心地善良的张幼仪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一位姓苏的医生。她打算与人成婚,便去询问儿子的看法,徐积楷的回应是:
母亲独自守寡,超过三十个年头,养育我,照顾我,呵护我……回顾母亲的一生,几乎没有多少快乐时光,母亲的职责已经完成,母亲的心应该得到安慰,有谁能安慰母亲?有谁能陪伴母亲?如果母亲能遇到合适的人,我愿意去侍奉父亲。
看着儿子的回信,张幼仪泪如雨下。
善良的人,就算一时失意,也终究能得到同等善良的回应。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