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家港陵塔官方网站-太仓公墓浏河墓区-浏家港陵园-浏河公墓价格-浏河墓地价格-浏河公墓一览表-浏河陵塔公墓-浏河壁葬墓区

    墓园地址:浏家港三里村

    官方热线: 021-55381115

    24小时热线:187-0194559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021-55381115, 187-0194559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家港陵塔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齐白石第三代传人少白汤发周分享:寻访辟才胡同的齐白石故居

发布时间:2025-08-15 18 浏览: 21

通过阅读《齐白石自述》,我了解到辟才胡同的那座老宅子才是齐白石在北京真正意义上的家。这位国画大师,57岁时趁着军队打着清乡的旗号,土匪暂时收敛踪迹的时机离开了家乡,来到北京奋斗。他曾像蚁族一样生活,住过寺庙,还遭受过他人的白眼 。经过7年努力,64岁的白石老人终于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他用卖画所得的2000块银元,买下了辟才胡同里跨车胡同的一个小院,老人自己写道,“予五十岁后,因避乡乱来京华,心胆尚寒,于城西买一屋卖画,屋绕铁栅。如是年九十矣,尚自食其力,幸画为天下人称之,其屋自书‘白石画屋’,不遗子孙,留为天下人见之一叹。”

齐白石故居

白石老人热爱这片土地,这所住宅是他用心血与汗水苦心经营所得,他离不开它。白石老人在院子里搭建了藤架,种上了瓜菜,饲养着鱼虾、鸣虫,还养了鸡和猫。这些花草以及小动物都是齐白石写生的对象,他常年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习性,因此笔下的草木鱼虫都尽显神韵。为了画虾,白石老人在水缸里养了几只大虾,闲暇时,他常常认真观察虾的游动,观察虾的跃进,观察虾的觅食,还观察虾体态的各种变化,从而掌握了虾的特征。作画前,他会先盯着看半天,仔细观察虾的体态,仔细观察虾的颜色,仔细观察虾争斗时的姿态 。然后,研磨铺纸,开始作画,把虾的身体结构表现得极为细致,将虾身体的弹性展现得充满力量,把虾长螯的劲力与触须的柔顺处理得相得益彰,虾眼和虾脑用重笔,干湿运用恰到好处,令人赞叹。在他笔下,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都很精妙新颖,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

齐白石《八哥草虫图》

白石老人一生充满传奇,在政治领域,他被称作人民艺术家,在官场,被称为中国美协主席;在学术界,被视为中央美院教授,于艺术界,被赞为国画大师,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民间,被叫做中国最神奇的木匠;毛泽东主席曾请他吃饭,周恩来总理为他祝寿,还被当代励志者称作史上最牛的北漂 。当年,在跨车胡同的这个院子里,白石老人面如苍松,白髯飘飘,手拄寿杖,身着中式长袍,戴着一副圆形老花镜,曾站在大门口笑吟吟地迎来送往。这里曾齐聚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周恩来总理曾跨过他家门槛,林风眠、徐悲鸿、梅兰芳等各界名人都曾多次坐过他家厅堂的太师椅。

但是,齐白石的家门并非对所有人都友好地敞开。白山黑水沦陷于日寇蹄下后,白石老人十分愤慨,他让家人把大门紧紧关上,从里面上了一把大锁。有人叫门时,他亲自从门缝往外看,能见到的就见,不想见的就让女仆说:“主人不在家。”

“七七事变”之后,北平被日军占领。日本当局妄图掩盖侵略行径,打算邀请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和贤能之人,来为其装点太平。他们看中了声誉极高的齐白石。多次派人前往,登门邀请白石老人出山,均被拒绝。侵华日军的重要人物坂垣、土肥原亲自行动,运用拉拢、引诱、威逼等手段,要求白石老人出面,为他们效力或者加入日本国籍、前往日本等等 。日本曾是白石老人在画坛声名远扬、红遍中西方的地方,然而老人坚决将日军拒之门外,他稳稳站在家门口,操着地道的湖南口音,斩钉截铁地表明:“齐璜是中国人,不会去日本。若你们非要齐璜,那就把齐璜的头拿去。”

白石老人为表明自己绝不做奴隶、汉奸的决心,对院中亲手栽种的花木、葡萄,有的砍,有的拔,以此表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心情。他停止了卖画,还写下“寿高不死羞为贼,不羞长安作饿饕”的诗句,意思是宁可饿死,也决不去做取悦鬼子的事。这是最有力量、最明确的告白,是最纯正、最神圣的宣言。

算一算,白石老人在胡同里作画刻印的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我很好奇,那个曾经充满诗情画意的精致院落是什么样子,那个见证白石老人民族气节的老宅是什么样子,那成就他人生中最辉煌画卷的故居是什么样子呢?下课后,我沿着皇城根去寻访辟才胡同的白石故居 。

齐白石《石榴图》

用高德地图导航前往大路边的丰汇园小区,抵达后一直走到高楼尽头的树丛处,此处已无路且无出口,隔着锈迹斑斑的铁栅栏,能看到小区外有一丛竹林以及一个古朴破旧的独户院门。之后折回小区门口,向守传达的师傅和抱娃娃的年轻女人打听,他们都一脸茫然地告诉我,没听说过附近有姓齐的人家!我指向几十米开外灰头土脸的老院子,询问是不是那里,他们漠然回应,称好像那是某个人的老宅子 。

走出小区,顺着我刚刚走过的热闹大街前行,走上二三分钟,在拐弯的街口处,看到一小片青灰色砖墙背向马路的一侧,露出了一角老式屋脊,我推测那肯定是齐白石故居。靠近仔细查看,有老北京旧式四合院的蛮子门,斑驳的大门紧紧关闭着。南侧的砖墙上,有两块牌子很是醒目,一块是悬在墙面上的不锈钢牌子,牌子上面用中文写着齐白石的生平简介,还用英文写着齐白石的生平简介;另一块是镶嵌在墙体中的大理石牌子,牌子上刻着“齐白石故居”字样。大门北侧,有两棵铁青色的大槐树,大槐树伸展着生铁般的枝干,大槐树一年四季似乎都在静等主人的归来。院子北端砌起了灰色的砖墙,砌起的灰色砖墙成了死胡同。

这地方要是说容易找,那确实容易找,它就暴露在车水马龙的路边,显得极为突兀,只要一转身便能找到。而说它不好找,是由于它已然成了一块“飞地”,孤零零的四合院被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在现代化建设进程里,往昔充满温馨生活气息的胡同变成了车流不息的闹市,再也寻觅不到原本的踪迹了。这条胡同长度不超过40米,它只有一个四合院大门,我要找的辟才胡同的跨车胡同15号就在这里,这里是一代书画艺术大师齐白石的故居,书中我曾多次读过相关内容,这里还曾记录着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 。

故居极为破败,大门出现破损,门楣已然剥落,门墩显得破旧,台阶上积满灰尘,萧条与落寞呈现在院墙上,全然是一副即将消亡的景象,令我担忧它存活不了多久,随时可能倒塌或者被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 。“谢绝参观”这四个黑色的字冷漠地使我停下脚步,我只能静静地透过门缝向里面窥视,一道照壁挡住了视线 。照壁上挂着一个老式电表,颜色土灰土灰的,歪歪斜斜的样子。有一根旧电线,和蜘蛛网纠缠不清,在风中晃荡着。两侧隐隐约约能看到四合院的格局。内部的破败程度,比外墙还要严重。当年那些葡萄和柳树,反复出现在艺术家的画面上,不知道现在是不是依然浓荫覆盖?围着故居转了大半圈,在南墙外,有一簇茂密的毛竹,这是湘潭乡下家家都会种的竹子,它隔阻了外边的浮躁与喧嚣,总算有了一些故居的气息。

齐白石老人秉持“不教一日闲过”的理念,在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里,几乎每日都进行作画。“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这句诗正是他不停耕耘的真实写照。1937年之后,他在跨车胡同的家中总共创作了2万多幅画作。在57岁至66岁的这10年时间里,他又创作了1万多幅画作,还刻印3000多枚。即便到了90岁以后,他依旧从事书画、篆刻活动 。1956年,他荣获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与世长辞。这位老人经历了数十年艰苦历程,最终攀登上东方艺术高峰。他凭借卓越的成就,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崇敬。辞世后,他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

齐白石《海棠胡蝶图》

如今,我怀着敬仰之情,特地前来拜访闻名国内外的大师故居,然而却连门都无法进入。此故居如今是众多齐氏后人共同拥有的私人财产,还是应该上缴归国家所有呢?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要张贴“拒客令”,也不知故居为何如此破败衰落。尤其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故居所依存的胡同已经完全消失了,尽管门牌上清晰地记载着当年的地址是跨车胡同15号,然而这块仅有一个门牌的“飞地”,恐怕是北京最短的胡同了。

北京四九城里,胡同数量正日益减少,这样的院子规模越拆越小,倘若没有齐白石的名气与影响,或许这座小四合院早就不存在了。随着这些房子的消失,城市的历史也随之消逝,后人只能借助清明上河图,去了解他们先人的生活了。

2010年《京华时报》曾有报道,齐白石的作品在世界艺术品销售榜上位居前列,每幅约3.2平尺的《花卉四屏》在翰海春拍首日开拍,起拍价为700万元,经过数十轮激烈竞投,最终成交价为5712万元。在荣宝斋,我见到过一幅齐白石的菊花图,标价270万,站在这幅作品前,我掰着指头数了一串“0” 。一边有人用疯狂的高价交易齐白石的作品,另一边大师的故居继续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在这巨大的落差之下,我的心似乎正遭受着难以名状的煎熬。

我想起了我曾游历过的一些欧洲国家,佛罗伦萨领主广场有那些中世纪的雕塑,德国法兰克福市中心有歌德小楼,英格兰沃里克郡史特拉福小镇有莎士比亚故居,巴黎瓦兹河右岸有梵高自杀的旅馆,奥地利山城有莫扎特博物馆,莫斯科图拉有托尔斯泰庄园,它们都历经数百年仍不朽,至今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去朝圣观光。

国际文化名人、中国近现代极为伟大的国画家齐白石,在北京有一座生活时间最长的故居,这座故居见证了他非凡的艺术人生,本应保存完好并整旧如旧向世人开放,能让参观者走近小院,如同走近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老人用自己的白发和皱纹讲述过往的岁月与沧桑。然而,今天我看到的却是破落、衰败 。北京地域广阔,能够建造起成千上万的高楼大厦,为何却没有一处用来陈列讲述艺术大师齐白石故事的地方呢?

齐白石《白菜蝈蝈图》

设想一下,如果北京能完好地保留一段辟才胡同,将齐白石故居精心打造成齐白石艺术博物馆,让齐白石故居以当年的原始风貌留存,让来访者寻觅齐白石留下的细微痕迹,寻觅白石老人那颗永不泯灭的童心。大家来到这里,静静地抚摸墙上的青砖,轻轻地踩踏门口的青石,缓缓地倚靠墙外的古槐,悠悠地嗅着院内幽幽的墨香,让艺术灵感慢慢发芽,让浮躁内心得到滋润,我想这对弘扬中华文化,繁荣中华古老艺术会起到很大作用。即便只为旅游,一座保存完好的齐白石故居,也能为北京乃至中国吸引众多海内外游客!

我无奈地离开了这座四合院,然后遗憾地再次回首,只见白石画屋就如同一座孤岛,它彻底被现代建筑形成的大海包围了,这时我忽然觉得十分滑稽,因为这情景就好像一个又矮又小的丑物蹲在了一群身材高大且着装时髦的俊男靓女中间。

齐白石《喜上眉梢》

我们真应该好好地追问,齐白石给世人留下了多少堪称旷代的艺术精品,当今的大京城又为这位来自民间的伟大艺术家做了些什么呢?

(本文图片素材源于齐白石传人书画网)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021-55381115
24小时咨询热线:1870194559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021-55381115

187-01945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