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去世后举行葬礼,时年28岁的陆小曼怀着悲伤喊道要打开棺材,前妻张幼仪立刻强烈反对,声称棺木是她购置的绝不允许他人挪动,陆小曼被这严厉的斥责震慑住了,嘴唇微微颤抖无法回应。
陆小曼觉得徐志摩的寿衣样式不合适,她希望丈夫能穿他生前常穿的那件西装,而不是那种传统款式。
移动一具逝者相当不妥,张幼仪得知此事,立刻严肃制止,防止陆小曼任性而为。
陆小曼是徐志摩遗孀,张幼仪是徐志摩前妻。
可陆小曼在处理徐志摩殉难的事情上,远不如张幼仪情商高。
1931年11月20日,徐志摩搭乘的“济南号”飞机遭遇空难,消息传到陆小曼耳中,她顿时失去了意识。苏醒过来,她面无表情,如同石像般静止,整个世界仿佛失去了所有色彩。
航空公司的职员邀请她处理遗体,但陆小曼没有同意,她无法接受这个情形。
事到如今,航空公司只能联系前妻张幼仪,她当晚刚从外面打牌回来,工作人员便将一封电报递给了张幼仪。
张幼仪看后,不由自主地向后挪动了一些,思绪完全中断。过了一会儿,她重新集中精神,询问了详细情形。
随后,张幼仪着手处理多项事务,她首先委托自己的八弟,带领年仅十三岁的徐积锴儿子,前往济南处理遗体收殓工作。
她随后请求中国银行的张嘉璈帮忙,请他安排人去置办棺木,并派车前往党家庄,将尸体收殓入棺。
一切都安排好后,张幼仪才把这不幸的消息告诉徐志摩父亲。
负责安葬徐志摩的人,目睹了极其悲怆的场面,大家帮他褪下被火焚烧过的衣衫,仔细擦去上面的血迹,整理好散落的遗物,妥善包扎完毕,放进棺材之中,随后长途跋涉把灵柩送回上海。
前妻张幼仪把徐志摩的身后事,处理得有条不紊。
而陆小曼除了伤心,更多的是自责。
1926年,陆小曼与徐志摩结为夫妻,她此前刚结束一段婚姻,而他则已是第二次成婚。这样的结合,在当时备受争议,鲜有人支持。
陆小曼的丈夫王庚与徐志摩关系密切,王庚因专注于事业和未来发展,便委托徐志摩多探望妻子,不料妻子最终与徐志摩结为知己。
王庚心地善良,对于陆小曼和徐志摩能够结合,他并未产生激烈反应,而是由衷地表达喜悦之情。
陆小曼和徐志摩结婚后,不如之前谈恋爱时那样甜蜜。
结婚之后,夫妻二人前往上海,陆小曼每日正午才从床上起身,午后进行绘画创作,提笔写信,接待来访的客人,到了晚上则跳交际舞,参与打牌游戏,欣赏戏曲表演,过得十分快活。
为了维持富有的生活方式,徐志摩这位读书人不得不到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任职,教授课程。
目前的进项尚不能满足需求,徐志摩因而选择前往北京大学担任教席,随后又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教职。
这项任务量很大,徐志摩每月能赚到五百元,不过这笔钱仍然不够支付陆小曼每个月的开销。
徐志摩遭遇财务困境,同时夫妻俩长期分隔两地,他们的感情之中又出现了“第三者”。
苏州人翁瑞午性格洒脱,精通按摩之术,陆小曼时常请他为自己推拿,在按摩过程中,两人逐渐变得肆无忌惮,互相有了暧昧举动。
更夸张的是,翁瑞午还教会了陆小曼抽大烟。
陆小曼那种放荡不羁的传闻,迅速从沪上飘到京师,圈内知己纷纷告诫徐志摩,务必即刻返程,好好守护家眷。
徐志摩却另有打算,他特意创作了一篇文稿,为妻子辩解流言,文中表明:
婚姻的基础是感情,友情的本质是交好;两人同榻共枕,云雨相欢,这种亲密程度仅限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无法发展成夫妻间的亲密关系……
徐志摩心里头很踏实,因为他老婆那边没任何问题,可陆小曼却完全不接受这种安慰,她总是催促徐志摩赶紧回到上海,说她已经无法继续生活下去了。
徐志摩此刻负债累累,甚至需要向前妻张幼仪借钱,但他仍然设法筹措机票返回上海。
他十分走运,搭乘了张学良提供的无费飞机,可一回到住处,陆小曼就与他发生了争执,争执不断升级,徐志摩最终因情绪激动离开了家,前往南京。
事发当日,徐志摩本计划搭乘张公的专机返回都城,却因故推迟行程,结果他最终改乘了“济南号”空中巴士,岂料就此永别尘世。
陆小曼追忆起徐志摩生命终结时的情景,内心充满悲伤和绝望,从那时起,那个放浪形骸的陆小曼消失了。
她在书桌上落笔写下“天长地久终有尽头,此情此恨永无止境”,自此陆小曼不再参与外界应酬,开始过着恬淡无欲的生活。
陆小曼后来的日子,公公徐申如进行管理,徐申如替儿子徐志摩,每月向陆小曼拨付300元生活费。
徐申如过世后,则由张幼仪负担起陆小曼的生活。
张幼仪是被徐志摩抛弃的前妻,陆小曼是徐志摩捧在手心的娇妻。
在徐志摩死后,才能看出谁究竟更能担负起爱与责任。
从那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经历来看,爱并非单方面地只去获取,也不是一味地只去给予,而是需要彼此扶持,需要相互关怀。
没有双向奔赴的爱,最终都会枯竭。